总有这样一群人,面对空无一人的台下,却能

白癜风没有医治 http://pf.39.net/bdfyy

昨天,一则河南许昌市豫剧二团在安徽临泉冒雪演出的视频在平台上火了。视频显示,当天适逢大雪,且没有停止的迹象。一座简易的戏台被搭建在村子的空旷处,台上笙箫齐鸣、长袖曼舒,台下却寂寞萧条、空无一人,没有观众的喝彩和叫好,而演出仍在循着配乐和唱腔继续。

豫剧团团长说,正好就是下大雨下大雪,有人看没人看,反正演员就是特别敬业,起码咱对得起这份职业,咱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是什么支撑起一个基层艺术团体在所处行业逐渐式微甚至生存堪忧的情况下,还能坚持把该做的工作按部就班地做完,我想,原因有两个。

源于专注和执着。从清代“四大徽班”进京,到各类地方戏曲方兴未艾,蓬勃发展,每一个戏剧体裁在当地甚至全国范围内都有着相当广泛的受众。河南豫剧、陕西秦腔、河北梆子、山东快书、安徽黄梅戏等等,这些戏剧可以说是我们的祖辈父辈工作之余闲暇时光的精神食粮。即使是作为80后的我们,回想起童年受到长辈的熏陶,也能对一些诸如《卷席筒》《朝阳沟》《女驸马》《七品芝麻官》等名家唱段如数家珍。然而,随着全民快消式娱乐方式的发展,一些传统艺术形式自然而然地走向没落。在追求流量、吸引眼球、引爆话题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听完一出戏的人不多,能够把戏剧这种艺术形式当作毕生追求并始终如一坚持下去的人更是弥足珍贵。就像前一阵唯一一个报考北大考古专业并被录取的湖南考生钟芳容一样,对考古事业的专注和执着,同样让人感佩。

源于信仰和担当。有一部分网友对于演员们坚持演出,直到将规定的曲目演唱完毕的做法,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即使台下空无一人,戏既起,便有始有终,人不听了,鬼神仍在,八方听客,一方凡人,七方鬼神,岂敢落幕!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不能破。我不是梨园行当的人,不敢妄自评判戏曲界存不存在这样的行规。我想,不论真假,演员们的表现,足以证明在当今娱乐方式多种多样,文化种类层出不穷的大环境下,仍有部分演员保持着对艺术本真的追求和敬畏。《论语》上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教导弟子对鬼神要敬而远之,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相信鬼神的存在的。我想,豫剧团的演员们也是信奉“鬼神”的,他们信奉的的“鬼神”,是要对得起观众的良心,是对这份职业的敬畏之心,是文化传承的担当和决心。就像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一幕,在沉船之际,乐队依然在冰冷海水中演奏一样,让人感动。

从巫术到艺术,从神性到人性。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例如诗歌、散文、戏剧等,皆源于蛮荒时代先人们通过祭祀的方式对天地生民的沟通与观照,随着艺术形式的成熟,或劝人向善,或针砭时弊,或揭露人性。毛主席在年4月28日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化艺术的方针”。从这一点来看,多种艺术形式的存在,不单单是为了消遣娱乐,更重要的是能够作为引起普罗大众内心净化和共鸣的良好载体。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中国戏曲宛若一位翩姗起舞的芳华佳人,伴着唐诗宋韵的高叹低徊,沿着南戏、北曲的历史轨迹一路莲步轻移,踏歌而来。正是传统文化的烛照濡染,使戏曲“离形取意”,形神兼备,为普通老百姓带来一方天人感应的自在乐土和精神苑囿。

是的,在敬佩演员们尽职敬业的同时,愿我每个人心中都怀揣着一张旧但不过时船票,在看惯灯红酒绿,听惯都市喧嚣后,能够登上文化艺术这条客船,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精彩和神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