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许昌人赶会那些事儿,唱戏说书古会内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无论身在何处,这首儿歌总能唤起不少人的儿时回忆。对于许昌人来说,“姥姥家唱大戏”的日子,多半就是那个村子正逢古会的时候。

有古会的村子,通常要请剧团来唱大戏。村里的老人、小孩儿早早盼着这一天。往往在搭戏台时,众人就开始兴奋起来,奔走相告:“戏台快搭好了,别忘了叫上家人看戏去!”

唱戏、说书……在许昌,古会内容非常丰富。

古会戏“当家”,你看过“对台戏”吗?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公园、游园里经常有人义务演出,想看戏很容易。前些年如果想现场看戏,最好的办法就是赶会,古会上都会搭起戏台子,热热闹闹地唱几天大戏。”70多岁的市民王凤英说。

“千里万里兜一个圆场,一桌两椅化一座厅堂。生旦净丑,唱念做打。锣鼓中,小戏台演绎大世界,短戏文唱出长人生……”许昌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豫剧、越调、曲剧是许昌的三大戏曲剧种,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唱大戏,是许昌古会上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过去文艺活动种类少,戏曲几乎一统天下。庆生、祝寿、还愿、婚丧、丰收,尤其是村里的古会、寺庙的庙会,都要请戏班唱大戏,戏曲在民间深入人心。”韩晓民说。

最热闹、最有趣的是对台戏。韩晓民曾撰文描述精彩的对台戏:

旧时,规模大的庙会人山人海,一台戏不够看,就请两班、三班,甚至四班戏班子唱对台戏。戏台相距不远,哪个台下的观众多,哪个班子赢。声誉所系,戏班子不得不动真格。

首先要“大亮箱”,戏服、道具都在戏箱里装着,如果唱对台戏,提前把戏箱油漆一遍,里面盛的桌裙椅罩、披垫蟒靠、大小衣包也都焕然一新,唱戏前往戏台上一挂,来个先声夺人。

然后是在乐器上下功夫,文场戏增添月琴、二胡、三弦、琵琶,武场戏增添大铙、大钹、大鼓,根据剧情需要,擂动大鼓、拼起铙钹,弄出的动静越大,越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儿。

第三招叫“两本搅一本”,意思是一个角色双人同时演,比如《刀劈杨凡》,两个樊梨花、两个薛丁山、两个杨凡同时出场。两组人马各占舞台一角,双唱双劈,让观众眼花缭乱,叫好连连。

如果还比不过人家,就出绝招儿,把压箱子底儿的功夫使出来,唱、念、做、打,哪个是强项,专演哪一项。

还比不过人家,就出邪招儿,比如光膀子上阵、连哭带闹等,反正“胜者为王败者寇”。一旦失去演出的原则和底线,艺术便被糟蹋了,那些靠邪招儿取胜的戏班子,最终反而得不到更多人的认可。

杜寨书会闻名遐迩,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古会以热闹为基调,吃的喝的玩的啥都有。说到玩,不能不提建安区(原许昌县)苏桥镇杜寨书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民间说书艺人都会在杜寨村举办“书会”,吸引了来自河南、山东、安徽、河北等地的民间说书艺人前来切磋技艺、交流书目,一展风采。杜寨书会已发展成为在河南省内乃至全国都颇有影响的汉族传统书会,年,杜寨书会被河南省列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韩晓民介绍,杜寨书会历史悠久,相传,西汉末年,王莽因篡夺了刘家的江山而惴惴不安,他深知,欲坐稳龙椅,必须把那些能把他从龙椅上掀下来的人赶尽杀绝。刘秀是汉高祖的九世孙,又是青年才俊,自然是重点清理对象,于是就有了“王莽撵刘秀”的传说。这一撵不当紧,撵出了许多神话,比如“白马刨泉”“桃王救驾”“猴王献身”“老鸦引路”等,当撵到许昌时,却撵出了一个杜寨书会。

刘秀于农历正月十三逃到许昌,来到了一个叫杜寨的村庄,眼看要被王莽的兵马追上,一个身穿长袍、负鼓携琴的人领他躲进村边的芦苇荡,总算逃过了一劫。

后来刘秀当了皇帝,很想报答救命恩人,便派官员到杜寨村去寻找,但村中并无此人。村民根据官员的描述,说那人是个四处漂泊的说书艺人。刘秀遂下令,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于正月十三齐聚杜寨村,比试说书技艺,其目的还是要寻找救命恩人。可是,最终也没找到这位施恩不图报的艺人。没办法,刘秀就出资给当地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封他为会首,命他召集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于每年正月十三到杜寨集会,展示说书技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找到那位恩人。

世事变迁,刘秀已作古近年,但杜寨书会却代代相传,延续下来。此后的千百年里,每逢农历正月十三,来自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云集杜寨,杜寨村渐渐成为说书圣地。

杜寨村的村民早已形成习惯,每逢正月十三便提前做好准备,割肉买菜,磨面蒸馍,打扫庭院,收拾房间。会首则组织人修桥补路、规划书会场地、安置茶水桌椅。正月十一、十二,各地说书艺人陆续赶来,会首派专人一一登记。

杜寨书会源于感恩,附近的村民如果受了别人的恩惠而无法报答,便主动去书会上帮忙,也算是了却心愿的一种方式。

正月十三这天,杜寨村的大街小巷、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都成了舞台,这儿一摊子那儿一堆儿,或单枪匹马,或师徒、父子、夫妻搭档,或全家上阵。他们打开场子,摆开架势,舞动简板,敲响大鼓,拉起琴弦,各自“亮”出绝活儿和精彩段子,期待写书人前来写书。四里八乡的村民身着盛装,扶老携幼,赶来观赏,比过大年都热闹。

古会,承载着温暖的回忆

“古会不是节日,但比节日更隆重。代代相传的赶古会习俗,体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