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讯“左手锣,右手鼓,手拿着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个凤阳歌。凤阳歌儿哎哎呀!得儿啷当飘一飘,得儿啷当飘一飘……”一首凄美的《凤阳花鼓》从明洪武年间传唱至今。数百年来凤阳花鼓这种艺术不断吐故纳新,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民歌、曲艺、舞蹈和戏曲等艺术种类的发展。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安徽民歌的典型代表。
本期的安徽人文讲坛,主要厘清与凤阳花鼓相关的几种艺术形式,介绍凤阳花鼓产生的几种观点,梳理凤阳花鼓以不同形式在不同艺术中的演变与流传。如对本场讲座感兴趣,可于本周日下午3时前往省图书馆东二楼学术报告厅听讲。
嘉宾介绍:苏兆龙,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安徽省社科名家巡讲团成员,凤阳县社科联副主席。多年来,一直从事凤阳文化研究,参与编撰《凤阳花鼓全书》一书获~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一等奖(著作类),发表凤阳花鼓相关文章多篇。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陶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