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被传颂了几百年。犹记得初看《牡丹亭》便被其中一段唱词所动容:“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昆腔巍然曲宗,牡丹艳冠群芳,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昆曲这门艺术已经诞生了多年,《牡丹亭》更是昆曲中的经典剧目。自明朝中叶起,昆曲独领风骚近年。然而在近代,昆曲却被大家束之高阁,仿佛这是一般人碰不得的艺术。在今天昆曲没落的年代,取而代之的各种娱乐方式,让传统戏曲的道路几近逼仄。
作者/排版: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今年在上影节有这么一部电影,它记录了一位83岁的老人在十几年间致力于昆曲的复兴,推动昆曲十几年上演了多场,并将昆曲带出国门,在世界各大剧院、高校演出。他就是白先勇先生。
白先勇先生令人熟知的身份是作家,他将《红楼梦》和《牡丹亭》视为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两本书。他12岁跟随父亲白崇禧去了台湾,25岁远赴美国留学。他将中西方文化相交融,将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年他的小说《游园惊梦》更是受到了《牡丹亭》的深刻影响。
作为一名00后,我对昆曲的了解甚少,也未曾看过昆曲的演出。只记得我的父亲偶尔会哼唱几句家乡当地的豫剧,或许那是他们曾经流行的“歌曲”。
电影《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以纪录片的方式回溯了十几年间白先勇带领他的昆曲演员团队从排练到演出,从0场到多场的演出。
白先勇挑选了年轻的昆曲演员,力求打造青春版《牡丹亭》,在演员表演的动作上、服饰上都要注入“年轻”的元素,这是对传统《牡丹亭》的创新继承,也需要通过改编,让这门古老的艺术被更多的年轻人所接纳。
电影海报
影片着重记录了他们第一次上台演出的准备过程。演员们虽然经过了高强度的排练,然而青春版《牡丹亭》第一次面见观众,未免还会紧张。白先勇心里也没底,青春版《牡丹亭》能否吸引观众,观众能否接纳呢?功夫不负有心人,首演特别成功,观众反响极好,座无虚席,甚至轰动了当时文艺界的人士,纷纷前往剧院观看青春版《牡丹亭》。
首演顺利结束之后,白先勇带领他的班底开始了全国的巡回演出,将昆曲复兴的种子播撒在曾经孕育它的土地上。
电影剧照
年,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上演。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不仅华人对其充满兴趣,甚至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前来观看,在每场演出结束后,大家鼓掌声连绵不断,饱含激情和感动。
评论界也对青春版《牡丹亭》高度评价,美国媒体评价说,“这是自上个世纪30年代梅兰芳赴美演出之后,中国戏曲界对美国知识界产生最大影响的演出。”之后他们开始在欧美进行巡回演出,也被邀请到了莎士比亚的故乡演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同为十六世纪),掀起了昆曲在国外的热潮。
电影剧照
年12月2日校园传承版《牡丹亭》首演,这里的演员全部来自北京的十几个素人大学生,他们由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员培训排练,将这门艺术继续传承下去,并且进入到校园。
从年到年,青春版《牡丹亭》演了场,几乎一票难求。
电影剧照
我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数度落泪,就这么一群人,抱着复兴昆曲的梦想,在时代的洪流中开辟了一条属于昆曲的小径。记得影片中白先勇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大致是:我们总在欣赏别人家的花,殊不知在我们家的后庭盛开着一株娇艳的牡丹。
昆曲复兴之梦,殊不知做了多少年,
然而
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