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有成尚君风豫剧王派小生李平生豫

平生心语.mp:47来自进步传媒壹这套专辑分为三个篇章,共辑录了34段经典唱段,所有唱段都是经过精心遴选的,其中豫剧19段,京剧8段,民歌7段,李平生以过人的民族声乐修养,分别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演唱类型和演唱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声乐之魅力。我很有幸应邀参与了专辑前期的策划和后期的统筹,深感他在过程中对每个环节精益求精的严苛要求,由此也令我进一步感怀李平生。记得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刘景亮先生曾对我说过,欣赏戏曲要大量进行自由欣赏,长期下去,才能完善自己的审美心理.......我第一次听到李平生的唱腔,是儿时在电视上看的《寻儿记》,据说这是河南省第一部豫剧立体声电视艺术片。他在剧中饰演的是温良孝顺的次子张凤斌,与张宝英塑造的孙淑林可谓母子情深,相当默契,他们的那场对手戏,留存在很多人记忆的深处。然而,我真正走近他、感佩他,则是于年看了他在郑州举办的50年艺术生涯戏曲声腔探索成果汇报专场演唱会。贰记得那是年仲夏的午后,我如约赶到他的演出现场,最后一个节目是与恩师王素君先生及李平生的弟子、门生同声吟唱“秋江河下水悠悠”,与以往不同的是,他是用钢琴伴奏,边唱边弹两相宜,这也是他倡导的洋为中用的教学模式——钢琴教学的展现。整个过程,没有浮躁感,没有灼热与冲动,只觉得存在于一种恬静安宁的氛围里令人为之叹服,沉醉。按说,“秋江”这段唱腔的高低音变化幅度虽然不大,但是他把抑扬、强弱的关系表现得错落有致,每一个字的轻重徐急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唱来缠绵跌宕,自然流畅,收到绘声绘色之效,刚柔、控放、收纵之间,有古典的清雅、文气,像一副江南写意的水墨,像一杯清幽的西湖龙井;弹奏钢琴时,那种跃然而出的点点灵性之光、那种对乐曲的感知和理解所表现出的力态、情态和光色度,让人联想到了他的戏,联想到了他对艺术的那份挚爱,联想到了他艺术生命中那份非常单纯的极致。那次演唱会,大体上体现了李平生对王派艺术之精神与美的感悟与诉求,很好地凸显了他全面、扎实的音乐素养以及对京剧、戏歌、民歌等不同艺术界别较好的驾驭能力和把控能力,既有传统的血脉,又有自我的气息。演出结束后。他坦率地对我说,自己是想通过这次演唱会推出一个亮点,倡导河南戏曲人演唱的新理念,从而吸引中青年特别是青年观众喜欢河南戏!我笑着回应,“祝贺你!你成功了,至少你吸引、征服了我!我听到了一场饕餮、高雅的听觉盛宴。”很快,我写了一篇题为《英挺俊雅一平生》的文章发表在《河南戏剧》,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王素君先生看到后也颇为欣喜。之后的接触,让我深深的感触到,他是用自己踏踏实实的艺术,认认真真地去挖掘王派精髓、提炼自己的音乐语言,探索,寻觅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使自己宽润,富有“磁性”的嗓音似乎更接近城市观众和青年观众的审美情趣。我曾在一个朋友的车里听到了他演唱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如同听到了宛若天籁的“德音雅乐”。这段唱取词于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经过他的运腔调配和润色处理,具有历史厚重感和贯通古今的情感力量,让我不自觉产生了“一壶浊酒”“两行清泪”的审美意象。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电影学方向的一位研究生朋友也曾兴奋地对我说过,“听了李平生老师的唱腔,我慢慢喜欢地喜欢上王派小生了,觉得这是豫剧不可多得的声腔派别。它的存在,让许多人见识到,豫剧也有俊雅的一面,尤其适合在城市和广大年轻知识分子中流传。”我相信,李平生这样的粉丝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化,这才是文化自信,戏曲自信。叁如果把李平生的成长过程比喻酿酒的过程,那么他这一坛令自己也令观众陶醉的芳香醇厚的美酒,的确是经历了几番苦尽甘来的折腾。幸运的是,在崔兰田、张宝英两代人的点拨与提携下,他的潜质和聪慧在安阳市豫剧团那段辉煌的岁月中得到了完全的开启与充分的释放,也奠定了她在安阳剧团特定阶段“当家小生”的特殊地位。他把每一次舞台演出,都看作是对自己艺术人生的一种历练和积累,不论是大角色还是小人物,都是那么认认真真,那么融入到整个戏的特定故事和表演情境之中,直到今天仍然保持着这种真正“唱戏人”的精神与传统。长期的艺术实践,加深了他对人生、社会、生活、艺术的感悟和思考,铸成了他那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创造力。同时,这个阶段也是一个丰盈自己和加速成长的过程,也重视更新与变革自我的必要性认识,以过人的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进一步摸索出气声和真假声相融的演唱技巧。无论唱什么,他的唇、齿、舌、喉、牙都是有讲究的;每一个字怎么唱,怎么拖腔,在哪里停顿一下,他都是要琢磨研究的。其唱,醇厚通透,从容不迫,润腔酿韵,舒展流畅,格调高雅,唱腔中带有金属质感,含有音色层,含有不同的意境,他的声音甚至能够让人听出角色的年龄、性格、成长环境等等,让人们感觉到那么润泽,那么舒服。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狂飙突进的年代,人们都身不由己地向未来生活快速穿越,此刻格外需要守护的是来时的初心。李平生能潜心于自己钟爱的艺术,突破社会惯性的价值取向和生活常态,其本身就是一种超越,一种精彩。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踏入王派艺术殿堂后,他更以“有我”的责任感和“无我”的奉献,将个人能力充分融入到王派事业的服务中,进而使得王派艺术的醇厚深情与个人魅力尽情展露。在他心中,他认为拜师不止是一种仪式和艺术学习,更是一种终生的修行。记得在王素君先生师徒聚会的一次活动中,安排的有专题授课,一位由王素君先生现身说法,另一位则是由王老授意李平生来讲解王派艺术。在对待王派艺术,他有着理性的分析和梳理,会掰开揉碎了认真讲解,传统如何传承,气息怎么运用,怎么找到王派独有的本质内涵。他还说,演戏还要有许多创造性的东西,比如什么是音乐形象,怎么用音乐传达感情,塑造人物;至于文本上的东西就更复杂。对此,他都能用通俗的语言讲出来,让人听得懂学得会,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但李平生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按照我国明代戏剧家潘之恒的表演艺术理论,卓越的演员应具备“才”“慧”“致”。才者,声、色、艺;慧者,学、识、胆;致者,精神、风格、魅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平生称得上“才”“慧”“致”兼备的王派翘楚。看他的演出往往会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戏感”。而这种蕴含着美学向度的“戏感”,又不仅仅是因为他扮相俊雅、技艺程式表达的规范,更多的还是来自于他对一部戏、戏中人物的情节情感那种认知解读的准确,那种让自己的所有戏剧行为和情感生命尽可能去接近人物真实本源的用心和努力,因此他在舞台上所塑造的人物,淡雅中有筋骨,浓厚中有光泽,技有技的风格,戏有戏的品质,人物有人物独特的精神守望。进一步来说,他有着强烈的文化自信,有着对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艺术传承发展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同时又尊重艺术与时俱进的发展规律。正因如此,李平生懂得从戏曲传统中汲取营养,又从现代艺术中捕捉到当今观众的审美情趣,从而有力推动王派声腔进入了一个现代审美意识的境界。从这个层面讲,李平生对王派艺术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许都不为过。一片叶,道不尽对根的眷恋,一滴水,唱不尽对海的深情。因了深情,不负平生不负君!李平生有成后一直都饮水思源,不忘时代、社会和王派艺术的反哺。他的这套“豫京歌”作品演唱专辑即是匠心策划,深情回报的结晶,打开来听,无论是豫剧,京剧,还是民歌,他都游刃有余,转换自如,有不拘一格的个性,有才情迸发的灵性,有宁静致远的雅韵......就我目前所知,河南省域能自如驾驭豫剧、京剧、民歌等不同艺术特色,且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上都取得建树的,李平生应该是第一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期待,期待李平生以永远的艺术性,来坚守自己一生的审美理想。我希望他的平生不仅“有成”,更要“大成”!预告献礼新中国七十华诞豫剧王派小生李平生豫京歌作品演唱专辑新闻发布会将于9月22日在安阳隆重举行作者蒋见朝系《魅力中国》青年编辑,青年戏剧评论者,观摩报道了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第三届中国豫剧节,第十四届河南省戏剧大赛、第四届黄河戏剧节,第八届河南省青年戏剧演员大赛等众多国家级、省级重要戏剧赛事。曾在《中国文化报》《中国戏剧》《东方艺术》《河南日报》《河南戏剧》、等刊发的艺术评论、人物专访及演出报道等文稿百余篇,逾40万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