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陈醉约应礼德采访,是见缝插针式的,前前后后调整了好几次时间。“今年正好八十岁,今生就为戏曲忙咯!”见记者一脸诧异,应礼德用甬剧独有的戏曲腔,悠悠地补了一句:“舞台是离不开了!”11月24日,作为表演担当与艺术指导的应礼德,刚忙完母校鄞州中学校庆,趁着他短暂休整期,我约上了采访。在这之前,他正“闭门”潜心打磨一个原创的甬剧小戏作品,从剧本到演员到表演,刚刚落定;在这之后,一台新戏剧还等着他导演……这满满当当的日程,让人很难将之与眼前头发花白、从宁波甬剧团退休20多年的老艺术家挂上号。“一波三折”离不开的舞台“我就是一个爱戏曲爱到骨子里头的演员。”应礼德这样定义自己,即便他的头衔远不止此!应礼德,宁波甬剧团资深导演、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导演学会会员、宁波市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但他最喜欢别人喊他“戏曲演员”。戏曲,对于应礼德来说,有种宿命般的缘分。年10月,应礼德出生在上海。彼时的上海滩就是“东方百老汇”,南北方各地戏曲交汇于此,全城涌现出多达百余家的戏院剧场,孩提时代的应礼德经常跟随母亲听书看戏,听得最多的是越剧。“舞台上,戏曲演员的手眼身法步,无一不让我觉得新奇又厉害!”也是从那时候起,一颗种子悄悄埋进应礼德的心中。后来,应礼德随母亲回到故乡宁波新尖漕村生活。不曾想,乡村朴素的土壤,彻底激活了他耳濡目染埋下的戏曲种子。“我印象很深,村里没啥文化活动,每次有戏班子到宁波,村里戏迷就会走20里路去看戏,我是其中最小的一个。”应礼德说道。有戏迷,就会有舞台。可村里没有正经的舞台,大伙便把打稻桶翻个个,盖上木板当舞台,没有戏曲服饰,就用纸剪出花饰贴在长衫上。“我当时演小许仙,白帽子用纸板做,帽沿一圈贴的是地里刚采的棉花。”这个嬉笑打闹的“舞台”,成了应礼德儿时的“玩具”,也成了戏曲萌芽的土壤,几年后,他作为宁波唯一入选的男生被招入“绍兴市绍剧训练班”,开启正规的戏曲启蒙。应礼德以为自己拿到了正牌“剧团”入场券,此生可以与戏相伴,可没想到,一年后,他因发育倒嗓,唱不了声腔较高的绍剧,被迫放弃。“真的很沮丧!”应礼德回忆道,他回到宁波鄞县一中继续学业,因为太热爱舞台,在学校里也千方百计争取机会上台,“演小品、演小戏、唱歌,啥都干!”幸好命运再次转折。年,宁波市民间歌舞团筹办,应礼德被选中担当男高音表演者,半年后,他又被宁波甬剧团相中,最终把人生锁定在了甬剧的舞台上,一演就是半个多世纪!“一人千面”演活所有角色甬剧,宁波的地方戏,刚入宁波甬剧团,应礼德感觉一切又归“零”了。“唱过男高音,反而成了唱甬剧最大的坎!”当时的应礼德,急在心头。戏曲和歌唱,在唱腔上有很多细微的区别,同样是“哆来咪发”,旋律一样,用歌唱腔和戏腔表达的味道就不一样,这就像一个人的小习惯,纠正起来非常难。而且,甬剧又不同于越剧等戏种。越剧旋律舒展,相对比较好把握,而甬剧更像是戏曲界的“rap”,要在说中有唱,说中有旋律,这就非常考验唱功了。不进则退!“那段日子,压力是铺天盖地的!”应礼德回忆道,不过庆幸的是,他有两位好师傅黄君卿和王文斌,帮助他一字一句抠唱腔,有时候,一句唱腔就要练上一个月时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年多下来,他终于顺利地从美声唱法转到了甬剧唱腔,形成了高音亮丽挺拔、低音宽厚舒展、吐字清晰有力的鲜明的唱腔特色,被美赞为“弹簧喉咙”。像甬剧《雷雨》中,应礼德饰演的是道貌岸然的周朴园,靠他的“金嗓子”,刚出场那几句,就唱得回肠荡气,震慑全场。应礼德版的“周朴园”,至今还被很多戏迷津津乐道,评价是:“不怒而威,演出了周朴园的阴鸷和霸气,也演出了这个虚伪、道貌岸然的人内心深处那丝未泯的人性!”《日出》中风流倜傥的青年方达生、《半把剪刀》中见利忘义的徐清道、《沙家浜》中阴险狡诈的刁德一、《双玉蝉》中被逼无奈的曹父……应礼德演“活”的角色,数也数不清,有沧桑须生,也有英雄君子,还有卑微小人物等等。一人演“千面”,在应礼德看来,这不是天赋异秉,而是用心积累生活经验。好的戏,就来自生活。应礼德塑造的另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半把剪刀》中见利忘义的徐清道,这是个年过半百的老人,而当时饰演他的应礼德也就30出头。为了演“活”老人戏,他一有空就到社区里观察老人,没事,他还会跑到田间地头、跑到街头巷尾体验生活,正是这种生活中的处处用心,让他在表演上张弛有度,分寸拿捏得极好!“双向奔赴”创导一出好戏应礼德跟很多戏曲演员不同,排练的间隙,他几乎不去休息,不是坐在台下观察别的演员演戏,就是凑到台下导演身边,听他讲戏,看他排戏,还边琢磨着为啥这么分析剧本、怎样处理舞台节奏……都说“演而优则导”,在应礼德身上,演戏和导戏不只是水到渠成而为,更像是一种由喜爱而生的“双向奔赴”。很快,这个爱参合“导戏”又认真刻苦的年轻演员,被团里瞄上了。初试“牛刀”,是甬剧《海港》,这台戏也开启了他的导演之路。从年至今,他已导演了《守财奴》《半夜夫妻》《秀才的婚事》等几十部甬剧,还拿下多个全国、省级、市级金牌导演的奖项,后来甬剧团60年的作品汇演中,满满都是他导过的作品。“导演是演员的镜子,你怎么演,我反应在你看,我再启发你!”在应礼德眼里,导戏就是跟演员的灵感碰撞,往往火花不断,这也是应礼德爱导戏的原因。导的戏多了,应礼德心中涌现出了创作一部新甬剧的想法。“甬剧是方言戏,题材会比较局限,最适合的是家庭戏,像甬剧《雷雨》,人物比较集中,比较好表现。”因此,应礼德把创作的方向锁定在了家庭戏上。应礼德的生活很有规律,不打牌,不喝酒,不喝茶,拿上一杯白开水、一张《新民晚报》,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理论》和《梅兰芳戏曲理论》,也是他案头的常备读物。正是在这张应礼德“天天见”的报纸上,有个栏目叫“夜光杯”,专门写民间故事,这给了他启发。于是,一个围绕家传“龙凤杯”发生的故事,在他的脑中酝酿。年,他动笔写下甬剧《龙凤杯》。年,这个剧本被搬上了舞台,由他亲自执导、设计唱腔,这是甬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自编、自导搬上专业舞台的大戏。“创导一出戏,可以把甬剧的表达、甬剧的特色传播出去。”“以戏保护和传承甬剧”,这也是应礼德领悟出来的艺术路径。也因此,从宁波甬剧团退休后不退“艺”,他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了民间舞台的创排上,发掘和培养甬剧人才和小戏作品,在浙江每两年举行一届的新农村题材小戏汇演中,8年拿了四届的金奖,还辅导了两部业余作者的话剧搬上舞台。像参加全国群星奖比赛的《阿拉村里巧匠郎》,就是在他的建议下,加入了甬剧里的宁波话独白,不仅整个表演生动了,而且在无形中传播了甬剧因子。从村里打稻桶上搭起的舞台,到真正的艺术舞台,再到民间的舞台,60年的光阴里,应礼德的舞台越走越宽!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