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公益抗白 http://www.ykhongye.com/m/本文乃作者妮妮聊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在戏剧还没有脱离祭祀活动独立出来的时候,类似戏剧的表演一般在山林空地或田野进行。夏启组织的大型宫廷乐舞《九韶》,就是在野外举行的。汉代的百戏主要在贵族家的厅堂、堂前阶下的庭院和大殿前面的露台上演出。百戏有时也在广场上演出,汉武帝时,未央宫里的广场曾进行过百戏汇演。较固定的演出场所最初出现在寺院里,敦煌壁画里的许多寺庙在大殿前有露台,四周围着栏杆,这应该就是戏剧演出的地方。寺庙演戏娱乐成分越来越重,部分戏场也开始移到寺庙之外。汉武帝剧照到了宋代,固定的戏曲演出场所出现了。这种场所有两类:一是神庙,二是市井中心的商业剧场。唐宋以后,中国的庙宇开始有了固定的格局,主要建筑包括山门、正殿、配殿、戏台、厢房等,戏台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宋金神庙里的戏台有舞台和舞亭两种,“舞台”是露天台子;后来盖设屋顶,演变成舞亭。舞亭在正殿南边,台基较高,四面敞开,观众可以国观。到了元代,舞亭建筑样式有了改变,舞亭一面加添了墙,观众就只能从前、左、右三面看了。仿古戏台真正专门的演剧场所是市井中心的商业剧场,在宋元时代称为瓦舍勾栏。瓦舍是城市里的大型游乐场所,里面有很多勾栏,勾栏是演出场所,对观众售栗。勾栏是棚木结构,全封闭的圆形建筑,里面一壁有戏房和戏台,三面围有观众席,从戏台出发逐层加高。元杂剧主要是在勾栏演出。从北宋到明代前期四百年间,中国的剧场以勾栏和神庙舞亭为主。勾栏到明代以后逐渐消失,神庙演出则延续至今,现在中国的乡村中还有很多戏曲在神庙的舞亭里演出。宋元以后,茶房洒肆也成为戏曲表演的地点。起初这些地方的演出只能清唱,不能装扮。明末开始,洒馆有了为戏曲表演设置的专门场地,顾容可以临时叫一个戏班来佐酒。瓦舍勾栏清代初期,有些酒馆转化为演戏卖酒兼营的场所,客人分别向酒馆戏班付钱。茶园也曾有戏曲演出,后来一度衰落,到了乾隆年间,茶园演戏逐渐代替了酒馆演戏。茶园剧场通常也是封闭的,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厅前是戏台,厅中间是池座,周围三面环楼,楼上设官座,楼下廊里设散座,官座一般由屏风隔成大约七八个包厢。茶园剧场座分三等,官座一等,散座二等,池座三等。前两个等级的座位都有桌子,观众在桌旁吃茶看戏。乾隆画像在欧洲镜框式舞台传入中国之前,茶园剧场一度成为中国剧场的代表形式。汉代百戏演出场所之一是贵族家的厅堂,这称为堂会演出,堂会演出一直不曾中断。明代中后期勾栏消失后,堂会演出一度成为主要演出形式。最常见的堂会演出是在厅堂内,大厅中央摆地毯作为演出场地,周围设桌椅宾主观赏。另一种堂会演出是在正厅台阶下面的院子里,这就是“堂下”。明清以后又利用四合院的布局,把正厅对面的对厅改建成戏台,这样戏台就具有更大的空间了。皇家的堂会演出就是宫廷演出,但剧场建筑远非因地制宜的一般堂会演出场地能比,它借鉴神庙戏台和茶园剧场的构造特点,进一步发展而成。现在故宫、颐和园和各地行宫还保留了很多清宫戏台。故宫清宫戏台分为三类一是普通戏台,这在建筑样式和大小上都跟民间戏台近似,故宫重华宫漱芳斋庭院戏台、颐和园里的听郦馆戏台都是普通戏台,普通戏台主要是逢年过节演出用。二是小戏台,小戏台供帝后平时消遣时用,他们一边吃喝一边看台上演出的素装戏、杂耍等。故宫宁寿宫倦勤斋室内戏台、长春宫怡情书史室内戏台就是这样的小戏台。三是构造特殊的三层大戏台。这些戏台专演乾隆以来宫廷词臣编撰的连台大戏,在帝后生日婚礼等国家重大庆典活动时使用。故宫宁寿宫畅音阁戏台、颐和园内的德和园戏台就是三层大戏台。德和园这类戏台构造复杂,每个台面各有上下场门,又彼此勾连,演出在多重台面同时进行,可以表现复杂的戏剧场面。清宫大戏台是中国传统戏台建筑艺术的顶峰。20世纪以后,戏曲演出借鉴西方形式,采用三面环墙的镜框式舞台。如今这种舞台已成为戏曲在城市演出的主要场所。中国乡村一直以来都是以神庙演出为主要形式,神庙演出一般请不来雅部戏班,富人通常不光顾,这里多演出地方戏,老百姓一般站着或坐在地上看戏。参考资料:《中国戏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