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戏舞台美术系服化教研室服化专业
《戏曲服装设计与制作》课程
任课教师:潘健华、陆笑笑
线上教学努力突破教级,打破人力的时空边界,根据各自的优势分工合作,把优质教师资源发挥到最大,尝试邀请专业名师及实施专业大班授课、分类辅导、单独交作业的形式。4月3日舞台美术系服化教研室《戏曲服装设计与制作》课程分为二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大师讲座,第二部分:结合课程“装饰纹样”章节内容的学习汇报与点评。
本篇展示的是第一部分大师讲座,本课程荣幸邀请到苏州剧装戏具合作公司董事长、高级工艺师、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荣森先生,他以网课的形式通过:
一、历史起源;二、定型时期;
三、改革革新;四、制作工艺。
这四个部分为服化专业的大三、大四、研一的同学们上了一堂传统戏曲服装工艺传承的课。
《传统戏曲服装的工艺传承》
李荣森
一、历史起源时期提到戏曲大部分人会想到明清时代,认为唐明皇是戏曲之祖,然而从出土文物和古籍中记载来看,中国戏曲其实有着更悠久的历史。真正的戏曲历史应该从优孟(孟姓优伶,春秋时期楚人,史见:滑稽列传——优孟)这个人说起。戏剧活动的发展历史准确说是一个由民间舞蹈活动到宫廷进行提升再到民间发展的过程,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从粗糙变得越来越程式化。
1.戏曲活动(准确来说是戏剧)的起源是从歌舞活动开始的,产生于民间,从出土文物和画像砖上来看春秋时期歌舞戏曲活动已经初具雏形。
2.到了唐代由于唐明皇对歌舞戏曲活动的喜爱,使其在宫廷中更加蓬勃发展,剧装戏具的制作和品类也更加完备。
3.宋代戏剧活动又开始从从宫廷内院向民间发展,后来逐渐形成“南五腔,北四调”。
4.元代开始出现了专业戏班,此外国家的经济重心也逐渐向南方转移到了长江文化地区,由军事文化等各种因素所造成。
5.明代以后,北方杂剧日趋消沉,南腔开始广泛流传。
二、戏曲服装的起源地苏州是传统戏曲服装的起源地,据相关文字记载,明代南曲兴起之时,也就是苏州正式规模化生产戏衣之始。据此推算,苏州生产剧装戏剧的历史已有年之久。虽然此前戏衣的生产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基础了,但是真正开始形成制式、规模是从明代开始的。
苏州能够成为戏曲服装的发祥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需求量大
明代北方的杂剧日渐消沉,而南腔中以昆山腔为代表的南曲受到广泛欢迎,各地职业戏班也是纷纷出现。苏州作为当时的戏曲和文化中心,众多戏班聚集,产生了大量需求。
2.面料优势
生产戏服少不了丝绸等面料,而苏州一直是全国丝绸的重要产地,所以在原料的采购上,苏州也极具优势。
3.苏绣
苏绣是一门工艺,也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刺绣可以将戏曲服装进行丰富和美化,戏曲服装的纹样形式多样,都是用刺绣来体现。据统计全国90%的刺绣都是来自苏州,这也造就了苏州的优势。
三、戏曲服装行业中的老话
——“关内班”、“关外班”、
“班货”、“行货”分别指什么?
“关内班”是指相对固定在苏州周边演出的戏班,以昆班为主(后期也有滩簧戏充侧其中),这些不跑远码头的戏班基本上不出苏州几个关隘,所以称之谓关内班。
而“关外班”则是经常游动跑远码头的戏班(当时谓之尤擅皮簧——泛指汉调徽腔即后期之京班也)。
至于班货:系指正规戏班的定制服装,从行头店的规模和技术上讲,能做戏班全箱的服装,意谓这类戏衣店铺实力强,产品质量好。
行货:泛指草台班或临时搭班的演出团体来购买的服装,要求低,品种不齐全相对质量也差。还有一些作坊更是只能做些补充的官中货,那规模实力更差了。这些是当时的行业公会,对店铺实力规模和技术能力的强弱对经营商铺的行业标准划分标准,也得到戏班子的认同!20年代的苏州有60多家制作戏服的地方,能做“班货”的却只有6家。
四、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定型时期
1.衣箱制:因为戏班的流动性,需要能置放完整的戏衣、盔头和戏鞋的箱包,衣箱制通用于一切古典剧目的演出。起源始于元代,和戏班起源时期大致相同。衣箱制中有多少服装没有定论,李教授曾请教了剧团中管衣箱的老先生,得知大概有~种,而昆腔通常种就足够。
2.戏衣款式:
1)基于明代:蟒、官衣、素官衣、男褶子、男帔、女帔、女袄裙、兵衣卒坎、茶房衣等。
2)借鉴其他朝代:清朝箭衣、马褂、旗蟒、旗袍、彩旦衣等。民国初年的长衫、大襟衫裤、中式袄裤等。
3)引用其他服饰:民间服饰、宗教服饰如僧袍、道衣、袈裟、法衣、道姑坎肩等。
五、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改良和创新
1.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
1)背景:社会各界对戏曲的热情异常高昂,京剧界掀起一阵戏曲改良运动。
2)内容:武将的软靠、箭靠、神将甲,文官的改良官衣、圆领褶子,以及水族等几十个款式的剧装。
3)意义:这个阶段的戏剧服装,完成了传统戏剧服装设计从写意到写实的浅层次跨越。
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推动变化的成因:
(1)戏曲团体的经济实力发生变化;
(2)演出场地的变化;
(3)现代审美的变化文化形式多元化对传统戏曲服饰的影响。
传统戏曲服装变化表现在:
(1)色彩:打破了凡主角必以上五色为基准的桎梏;
(2)款式:参考符合历史背景,并汲取古装影视剧造型装扮;
(3)形体:合体靠身、收腰凸胸,充分体现人体形状美;
(4)图案:戏衣纹样设计三原则逐渐被打破,图案化写意结构被写实绘法所替代;
(5)刺绣:三原色被淘汰,相当部分机绣取代。
、
六、制作工艺
传统戏衣制作分开料、绘画设计、配色、刺绣和成合五道工序,现又增加手绘、烫金、珠绣等工艺。具体每道工序的特征为:
1、开料:即按照产品、选择符合该品种需要的面料、颜色,用粉线虚划出产品的外形,由于必须考虑到刺绣上棚需要,开料必须做到每件产品外形均为直角,保证刺绣以后的绣片丝缕端正。
2、设计绘画:按照产品开料外形,将符合传统要求的各种纹样绘入框形之内。剧装图案花样的设计特点和根据是:服饰外形及剧中角色身份;强调上下协调、左右对称,不论是龙凤、翎毛、花卉、走兽需造型生动而富有装饰性,在构图上有一团四角、二方连续、散点式花草和写实纹样等。
3、配色:戏衣刺绣之前有一道相当重要的工序,即刺绣配色,配色师傅需掌握各地各剧种风格特色。
4、刺绣:戏衣刺绣分丝线绣和金线绣两类,均各有技术不同:
丝线绣材料分粗线-即绞股线和花线两种其中丝线刺绣工艺有针法之分,针法常用的有戗针一般在绣制海水、云纹、树叶用正戗,而绣制如蝴蝶、龙鳞等纹样时或用反戗,有凸出效果。
金线绣又分有盘金、勾金、织金、补金几种,其中叠鳞绣最具特色,如花脸穿的大龙蟒龙鳞凹凸突出,效果鲜明。
5、成合戏衣成合亦有多种工艺和多道工序,具体有:经线、喷水、别浆、整开、刮浆、烫片、裁剪、扣边、贴里子、缝里子、翻夹里、拔盘领、上盘领、折方等。
传统戏剧服装是戏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能否延续优秀文化,并使其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继续发挥作用,把握好继承与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基础,没有创新,就丧失了新生。如果能传承创新,紧跟时代发展,则传统文化必然能焕发出新的光彩。
潘健华教授最后对讲座进行总结:
首先感谢李荣森先生能够在疫情时期通过网络课程这一特殊的平台为同学们生动地讲诉了中国传统元素设计背后的故事。
中国古人有句话说得好“山和山不相逢,人和人总相连”。现在我们很多的青年学生依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兴趣,通过对课程学习和了解之后,中国服饰文化之中,戏曲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承续有责,这是新一代青年人的担当,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的精神传达,作为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对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来说是一种责任与历史使命。
我们通过课程了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遵循“守正创新”的原则。“守正创新”是一种戏剧乃至全社会文化的一个共同命题。守正创新是富有哲理性的,守正和创新是一对在矛盾过程中一种更为系统的理解。守正中的“守”的是什么?什么又是“正”这个非常关键。
课程在几周下来,一旦同学们学习在进入到一定的学习阶段后一定会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服饰设计中一个简单的纹样,一个简单的色彩、廓形,都有其系统的关系在其中。这种系统关系是炎黄子孙祖宗之法,是历朝历代的传承,是历史文人雅士的千百年来的知识积累。正所谓“守正”是需要一个辩证的认识。我们并不一定需要将封建的、糟粕的东西拿起来用,而应当需要对历史文化有一个全盘的认识,需要用理性的能力与理解和认识历史留给我们的捐赠。悠扬中华五千年历史积淀之中,有哪些是需要归纳萃取,那些是需要摒弃的,对传统文化的缺失,守正将会步入一个迷失的阶段,失去了其价值走向。就像当今舞台上“人有多大胆,服装有多大怪”正是因为对“守正”中“正”的概念有所缺失。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意性,含蓄性,理性都是需要我们在“守正”中所要坚持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守正是前提,创新是根本。创新与守正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中国哲学理念,只有在把握住传统的属性上才能进行艺术的创新,否则所谓的艺术创新就好比是“脱缰的野马”。当今我们戏剧舞台上有的专家所批评的“凡是戏曲服装都使用渐变颜色”、“凡是戏曲服装都需要龙凤呈祥”这些的提议本身都违背了创新的根本原则,这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上精髓所在。只为表现所俘虏,容易走向歧路,我们未来的中国戏剧服饰设计中应当引以为戒。
文字整理
李悦洁
审核
陆笑笑
编辑
张译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