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文化悦民丨旧县乡戏说传承,点

为进一步扩大泰安文化活动覆盖面,提升文化生活满意度,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提高全市广大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泰安市文化和旅游局、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共同推出“文化惠民文化悦民”公共文化服务成果系列云展播,整合全市各类文化阵地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戏为根铸就传承创新魂爱看戏,也爱唱戏,是东平县旧县乡人民群众文艺生活最大的特点,旧县乡因戏曲团体多、观众多、剧种多等被誉为“东平戏曲之乡”。在旧县乡有这样一群农民演员,他们怀着对传统戏曲的满腔热情,以传承和发扬为己任,为东平县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贡献力量。如今行走旧县,处处有戏:在粉墙黛瓦的乡镇上,在绿水青山的田园乡村中……戏剧沃土逐渐成为戏剧热土。旧县乡是柳子戏的发源地,旧县乡大吉城三村村民贾元东是柳子戏的传承人。72岁的贾元东不仅精通柳子戏音乐,还能熟记剧本,口述曲谱,同时善于结合时代元素,进行适时的、恰当的创新,使音乐既富有柳子戏的传统风韵,又不乏时代气息,塑造了一个个鲜活丰满的的人物形象。作为柳子戏的传承人,贾元东在村里开起了柳子戏培训班,吸引了周边十余名业余爱好者前来学习。“来我这里学柳子戏的人,最年轻的也50多岁了,我们一般有空就会聚在一起。”贾元东坚定地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恒久的展现柳子戏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并把这个剧种不断传承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之瑰宝,将其发扬光大,既需要老一辈的传承,更需要新一代的接力,如此才能让非遗历久弥新。旧县乡大吉城三村的年轻小伙李兴达,自幼喜爱戏曲,还专门学习了唢呐、笙、笛等乐器的吹奏。年仅19岁的他带着对戏曲的满腔热情,不顾家人反对,于年6月组建了兴达梆子剧团,踏上了他愿付诸一生的戏曲之路。“我们剧团一共25个人,最初每个月演出能达到60多场。”谈及戏曲,李兴达脸上显露出不一样的神采,“我们在演绎好传统曲目的同时,还会结合当下本土特色,创作新的剧本,很受观众欢迎。”其剧团新剧的唱词、念白都是以通俗易懂的东平方言为标准,表演既保持了传统的梆子戏风格,又加入其他剧种的一些表现手法,形成诙谐逗趣、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表演特色,深受百姓喜爱。同时,作为年轻人的李兴达还对每场演出进行直播,热爱戏曲的票友和演员可以通过连麦等方式在直播间互相交流。由此,兴达梆子剧团线上线下都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粉丝。传统艺术就是在不断的传承创新中发展的。旧县乡的戏曲基因在文化的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戏曲人用心感受戏曲传递的情感与魅力,让戏曲“盛宴”永不落幕。以戏为媒唱好文化惠民曲“锵锵锵……”11月14日上午10点,旧县乡时代新城社区广场上,群众盼望的好戏伴随着一阵铿锵有力的锣鼓声拉开了帷幕。悠扬婉转的音乐,高亢嘹亮的唱腔,剧情跌宕起伏、人物塑造活灵活现,让观众沉浸在每一个故事情节中,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叫好声连连,群众无不称快。“这戏唱得是真好!现在在社区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大戏,真是过足了瘾!”在现场观看演出的董奶奶已经九十多岁,是个地道的老戏迷,看到如此精彩的演出她乐得合不拢嘴。据了解,承办此次演出的是旧县风华剧社,剧社成员都是当地的农民演员,其中年龄最大的就是82岁的姜秀珍。“从年轻的时候我就喜欢唱戏,后来加入了剧社,一年四季的演出活动一场都没落下过。”姜奶奶说话中气十足,精神矍铄,“现在我们生活条件、生活环境都好啦,除了唱戏,每天早上6点和下午3点,我都会准时到社区广场上打太极拳,几十个老头老太太在一起,打得可起劲儿啦!”说话间,姜奶奶就给记者展示了一个“白鹤亮翅”的招式。“全乡一共五支戏曲队伍,在积极配合县文旅局组织的送戏下乡活动的同时,我们也会定期开展戏曲演出进村、进社区活动,30个村一年能组织余场,平均下来每个村每年大概7-8场。”旧县乡文化站站长宫传艺介绍说,“迎合老百姓的文艺爱好,把戏曲演出送到基层农村,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品尝到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营造了文明、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近年来,旧县乡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落脚点,积极挖掘本土戏曲文化基因,做到传承不守旧、发展不忘本,用传承把文化“留下来”“唱出来”“舞起来”,让戏曲走进寻常百姓家,以体验式的传承发展,让百姓的文化参与感、认同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愈加坚定,激活了乡村文化生命力,为促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来源:东平县文旅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