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徒传承到职业戏班,昆曲艺术从民间走向

戏曲是我们国家重要的古典艺术表现形式,此种瑰宝有多种分类,古时的不同年代孕育出来的果子不同,它们在纷繁复杂且相对闭塞的环境中能有这样的发展力度实属不易。作为所有戏曲之中的排头兵,昆曲的一路发展更是经历了其他曲子所没有走过的路,它的成功给其他曲类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昆曲最初来自于一个小小的地方,这里远离宫廷大堂,最终它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高雅的代名词,这其中都经历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自源头之处便深入人心1.起初是小调:默默无闻却不失特色古代长江以南的特定地区,人们生活充实,当物质生活满足之后,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就变得多了起来。昆山地区的特有小调自产生之时就带着特有的韵味,它婉转动听,引起人的无限遐想。在元末时,它只在民间流行,在闲暇之余,劳动人民通过它来解解闷,此时的昆曲各方面艺术造诣还不够成熟,了解它的人并不多,特别是那些掌握社会重要生产资料和重大话语权的人,对它并不是很了解。当时的主流艺术以千百年来形成的诗词文化为主,它们的地位很高,是达官贵人倾尽一生想要追求和附和的艺术。昆曲也有着特定的词,用法十分考究,但最初具有高文化水准的人很难参与其中。在唱法上它有着南方地区独有的气息和腔调,和当时的北方曲子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这种特色来自于大众,深得百姓的喜欢。到了明时期,一些“艺人”凭借着独有的才艺吸引着各地的人拜师,师徒之间的交流和教育是最初的传承方式,在老一辈和新人的不断推动下,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2.伴随城市愈加繁荣,艺术价值持续提高当时的苏州地区是它的重要摇篮,城市繁荣的经济和文化氛围给它的传播和发展带来了新的面貌。小众的艺术形式逐渐被更多的人所认知,特别是生活在上层社会中的人。更多的文人参与到了它的创作当中。经过多方面的改造加工,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领路人敢于创新,它在腔调上揉和南方各地的特色,在曲风上更招人喜爱。“调用水墨,拍挨冷板”,对听众来说,它就像在夏日享用了一碗凉滑软糯的小甜品,清香不腻,让人陶醉其中不能自拔。它的艺术特色不断被发掘之后,更多的文人愿意把自己的才华和思想寄托在它的词曲当中,贵族们愿意付出金钱和心血打造出一场视觉和听觉的大餐。脍炙人口的曲子越来越多,一首《琵琶记》被朱帝知道后,得到了很高的赞赏。从此它打破了阶层的限制,开始广泛地活跃起来。二、明代匠人的付出使昆曲大放异彩1.形式升级,行业繁荣相对于其他时期的诗词和众多歌赋而言,昆曲的内容主题大多是爱情。从各种曲目中,观众能感受到各种类型的故事,它可能就发生在身边,也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它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所以能更快地引起人的共鸣。而且它的用词充满艺术色彩,普遍稀松的事物在经过艺术的熏陶之后变得明媚起来,让人更想亲近。伟大的艺术家们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忘记初心,他们勤勤恳恳地创作,一次次地打磨,最终为世界留下了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除了钻研词之外,创作者对舞台的布置也在改变,舞美力在衬托曲子,精良用心的道具,让观众能更好地融入其中。同时一些专业的舞者在此时也相继出现,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勤学苦练,精进技艺。随着艺术市场的扩大,从事该行业的人变得越来越多,之前小众的师徒模式,已经发展成了专业的艺术团队。戏班子在很多地方都有,里面有成熟规范的管理模式。“演员“们在这里有着不错的发展空间。仅发源地,在最繁荣时期拥有几千个从事该行业的工作者。明时期的发展力度超过任何时期,从从业人数上,可以反映出此种艺术所拥有的良好发展环境,以及鼎盛程度。2.风靡民间,丰盈精神在得到各个阶层的肯定之后,它在社会上掀起了更大的浪潮。在明中期,私家小院里,大众舞台上都能听到绵延入耳的曲子。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在一些行进的大船上,也有固定的演出,人们对它的需要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想。它让城乡之间的联系也愈加亲近,各阶层人们通过同一种欣赏性艺术,加深生活和思想上的连接,对社会文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女台”的设置也是当时独有的,受等级秩序和尊卑思想的影响,女子的地位非常低。但是在这种艺术面前,女眷们拥有了一席之地,她们也可以像一家之主一样观赏曲子,这充分说明了它的流行程度,以及独特的魅力,让社会明显的分割线条暂时趋向模糊。即使是一个身份很高贵的人喜欢某一个曲目,他就可以专门花时间请教师傅教自己,不为薪水,不为获得粉丝,只是把它当作重要的兴趣爱好。在这个艺术面前,人们几乎可以得到人人平等的机会,在顶峰发展时期,它确实做到了这种效果。观众在引起共鸣之后,甚至会齐声叫喊,对喜欢的演员更是给予很高的热情。它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在南方取得了骄傲的成绩之后,它一步步地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在北方和其他小伙伴们一起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北京地区曾经也是它的重要传播地,凭借着极高的造诣,它在这片土地上也拥有了很多支持者。它在后期的宫廷演出有很多,皇家举办的规模当然要大很多,参加演出的均是该时期响当当的角。它的生命在该阶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价值。三、清代经历磨难之后重现辉煌1.清初:昆曲迎至暗时刻在清初期,它的发展力度一直保持着不错的劲头,并且有专门的官员专门负责此项事宜,创作适合在宫里面演出的曲目。它出现在代表着最高权力的地方,拥有着极高的地位,享受着世人的膜拜。事物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前进的,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昆曲的生命力有了新的走向。当艺术到达了塔尖的时候,后代的创作者难免会丧失斗志。在他们看来,前辈们的水准实在太难超越了,所以把大部分心思用在词的表达之上,企图用更考究精良的词语来表现艺术,时间一长,它逐渐脱离了社会基础,距离人们的真实生活越来越远。之前的凄美故事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让人们陷入艺术的美好之中。但是偏离现实生活的优美辞藻,难以引起人们的共情。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的提高,这些刻意的“高雅”遭到了人们的拒绝。昆曲被勒住了喉咙,难以继续发展,出现了倒退的现象。恰逢此时的地方戏,一个个出现,这些创作者来自于民间的劳动者,他们用通俗的语言,幽默明朗的舞台表现方式拉拢了大部分观众的心思。清的一段时间内,统治者禁止此种艺术表演,这让本来失去市场的艺术更难以有生存的机会。曾经深入人心的艺术,渐渐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往事,像是被人们遗忘了一样,不会被人轻易提起。它的位置有了新的继承者,京韵的曲目形式上和它有很大的不同,拥有着本土的特色,它像当时的昆剧一样被世人推到了很高的位置。2.春风吹又生,吸收新物再现昆曲因为各方面原因,在南方的大地上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文化艺术不同于其他物质,它以精神的力量植入到了人们的血液当中,尽管沉沉地睡去,但是总有一天会以精神饱满的状态觉醒。后来经过各界人士的呼吁和提倡,它以复苏的面貌出现在大众面前,经典的曲目又一次在大地上响起。作为古老的艺术,它为新生者提供了很好的营养。它自身有着极高的行业标准,其他曲目在前者的滋养之下,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就能得到不错的效果,这完全得益于昆曲在前期所历经的各种磨难和成长。四、结语:艺术的魅力在于能打破社会的壁垒,让来自各地方的人们更好地交流起来,昆曲就是这样,不同身份的观众,在它面前是平等的,在当时当刻,世界是平行。伟大的艺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给人们带来更高的文化自信,让人们的思想更加饱满。对于古老艺术,我们要做的是继承和保护,同时和新时代文化结合起来,让它在不同时代均能大放异彩,这是国人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荣幸。参考资料:《浅谈昆曲的发展及特点》《昆曲的发展历程简述》《关于昆曲研究的综述》《昆曲的起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