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现存个地方戏曲剧种。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艺术种类、形式日趋多元,作为我国地方大剧种的黄梅戏,如何扩大在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满足观众的当代审美需求,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我们意识到,在保留黄梅戏独特艺术魅力的同时,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加大现实题材创作,增强故事性,加快戏剧节奏,不断推出精品,培养领军人才,并运用现代舞台技术手段,在舞美、服装、传播推广等方面与时俱进,才能使民族文化瑰宝传统戏曲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黄梅戏《党的女儿》剧照古老戏曲如何“致青春”
杨俊
21世纪是一个快节奏、讲实效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发生了很多变化,各种现代的艺术形式活跃在艺术殿堂。在文化娱乐多元化的今天,黄梅戏剧种如何做大做强,再攀新高峰?这是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下面就从我个人的感性认识,带大家走近黄梅戏。
一、黄梅戏的艺术风格和美学定位
任何文化与艺术,都有它独有的个性风格和艺术审美。人们在追寻与探索的路上也在深入思考着黄梅戏的艺术风格和美学定位。从黄梅戏代表剧目,如“老三篇”《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到上世纪80年代马兰主演的《龙女》、我主演的《孟姜女》,再到新世纪韩再芬主演的《徽州女人》、我主演的《妹娃要过河》等剧目,黄梅戏就如同那“树上的鸟儿”飞遍了大江南北,也飞进了大家的心里。黄梅戏给人们带来的美好和浪漫是印刻在心的。比如《女驸马》《牛郎织女》《天仙配》,它是几代人的记忆,它深入人心,在接地气的表达上,不会给人留下高高在上的感觉,只会沁人心扉,这是黄梅戏的风格和个性的表达所决定的。从黄梅戏代表作来探索,《天仙配》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剧目,人们之所以喜欢看,是因为这部戏另辟蹊径,从爱情故事着手,从人、情、爱来发展。“看人间董永将去受熬煎。”“我看他忠厚老实长得好,身世凄凉惹人怜。”“神仙岁月我不爱。”“我若与董永成婚配,好比那莲花并蒂开。”这些质朴而又美好的唱词,真诚直入人心,并没有虚无缥缈。再如《女驸马》本是一部宫廷戏,想到宫廷戏自然有它的“套路”,而且在戏曲传统程式里好多的“套路”和“规矩”是不能破的。这部戏又是“不守规矩”地呈现。一段脍炙人口的唱段“为救李郎离家园”中,“原来纱帽罩婵娟。”“为了多情的李公子,夫妻恩爱花好月圆。”多么简单的词语,多么质朴的表达。正是如此,观众才会喜欢,因为它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这种质朴真诚的艺术个性、这样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属于黄梅戏独有的。这就是黄梅戏的艺术风格,带着人间质朴的气息,散发着清新脱俗的芬芳,真诚地用心表达,不夸大,不张扬,独自静好,却也引人入迷。
黄梅戏至今仍然保持着它的特质,遵循且延续着它的韵味,而它的美学意识形态和审美定位也由此形成。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黄梅戏独树一帜并已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秀而美、温又婉、清新、灵动、自然、芬芳,这一点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著名导演张曼君在导现代风情黄梅戏《妹娃要过河》时,曾评论黄梅戏的艺术风格是:“黄梅戏给人一种温润入心的感觉,这种别致的温婉,浸透于心与魂、灵与肉中。”作为黄梅戏从业者,我们一定要知道黄梅戏好在哪里,文化自信到底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这非常重要!作为一个较有影响力的剧种,黄梅戏更加要有自己的美学定位,否则就没有独特性。
我的师父余笑予经常强调“黄梅戏艺术作品要讲究,不能将就”,讲的就是黄梅戏的艺术表现形式。都说“男怕《夜奔》,女怕《思凡》”,黄梅戏《双下山》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昆曲截然不同,它摈弃了繁琐的程式,把清新与灵动贯穿始终,把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之心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加上小和尚的青春懵懂、老和尚的幽默搞笑,那么传神,那么灵动,那种青春洋溢,那种爱情渴望,那种叛逆不羁,那种温柔的野性、妩媚的放荡、可爱的挑逗,让“思凡”变成了一场独特的艺术呈现方式,这部戏对于湖北黄梅戏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力作。我之前去国外演出的时候,表演的就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唱段。国外观众听完之后觉得很好听,认为这就是中国的“乡村歌剧”。我第一次从另一个角度听说这样的评价,我认为这是外国人对黄梅戏较高的评价。外国人不懂黄梅戏,但懂的是音乐和音乐里流淌的东方文化精髓。
二、黄梅戏剧种的发展壮大创新
进入新世纪,黄梅戏在发展过程中也像其他剧种一样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究其原因是因为当今社会的现代化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黄梅戏传统的剧本和表演方式已经不能吸引观众眼球了,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加快戏剧节奏,强化故事性,实现剧目创作与生产的多元化,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增强视听效果,重视城市市场的开拓,加大政府对戏曲扶持力度。这些已成为当代艺术家的共同目标。
戏剧家魏明伦曾说:“戏剧不景气的原因是缺乏市场运作。”这个观点道出了戏曲发展与市场间的重要关系。我们一是应正视市场化对于戏曲发展的重要性,尊重戏曲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实践,使其进入艺术的良性发展。二是应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尽量保留戏曲独特韵味的同时,增强故事性,加快戏剧节奏,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三是应多上演反映现实生活,思想上与广大老百姓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相吻合的现代戏,让观众能从舞台上看到自己真实的形象、真实的生活,尤其对那些能为自己的痛苦、郁闷、欲望做社会诉求的剧目,更会从心底里喜欢。因此,创作贴近生活、适合大众口味、“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好戏是赢得市场的关键。四是应加速对传统经典剧目改编和重排,在传统经典剧目改编中融入现代观念、思想,使其在保留传统精华基础上推陈出新,这样既利于经典流传,又能促进传统的创新。五是应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增强视听效果。为实现这一转变,年我们进行了大胆尝试,将土家歌舞的野性张力与黄梅戏的温柔缠绵有机融合,让鄂西土家族文化与黄梅戏艺术联姻。在音乐处理上,运用黄梅戏经典唱腔,土家族民歌《龙船调》音乐元素贯穿始终,让黄梅戏《妹娃要过河》与《龙船调》相得益彰,既凸显了黄梅戏的剧种特色,又彰显了土家族音乐文化特征,真正实现了土家族音乐文化与黄梅戏的完美融合。将土家族特有的“茅古斯”,以及“峡江号子”“哭嫁”等民俗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增加了该剧的色彩,扩展了该剧的空间,丰富了该剧的表达形式,为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展示了又一个新的模式。我们欣喜地看到,黄梅戏的这次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是可行的。观众看到的这部戏是新颖时尚又不失传统的,该剧自年2月底首演至今,已获得全国多种奖项,成为鄂派黄梅戏的里程碑之作。六是应重视城市市场的开拓。对于广大戏迷来说,城市剧场提供的氛围是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剧场效应,大力发展适合戏曲表演的各类剧场,逐步形成稳定的高雅文化形态与艺术受众群体。七是应加大政府购买力度,让其既能“闯市场”又能“靠市长”,这样可以增强演出团体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让其克服困难,进行长期演出。
黄梅戏,你的美就好像你的名字一样散发着芬芳;
清新、秀美、自然、芬芳、温婉、灵动;
人们用尽了辞藻去赞美你,你却婉拒了;
你说你来自山野间、泥土中,本是简单。
给予我们美好,温润我们心窝;
你本就质朴、真诚、简单;
简单是一种高级;
我说简单,其实很难!
我想踏着这条“简单”的路,简单地走;
我愿做一个行者,去散播你的芳香!
(作者系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黄梅戏《徽州女人》剧照黄梅戏:在当下审美中创新
——从我的艺术实践谈起
韩再芬
作为黄梅戏女演员,一般都演过《女驸马》的舞台版,我也一样。幸运的是,我在16岁时就得到了长辈的青睐与关怀,主演了当时极为少见的黄梅戏实景电视剧《郑小娇》。
那时电视剧很少,再加上黄梅戏的通俗性和现代性,我们的创作是以生活化的装扮和情景来设计制作的,完全不同于传统电影戏曲片的模式与表现形式。所以,《郑小娇》观赏起来与一般电视剧没有多大区别。《郑小娇》故事感人,旋律优美通俗,当年播放时造成万人空巷。
《郑小娇》的成功,就是创新的成功。一是形式的成功,如装扮、场景、表演审美都与普通电视剧无异;二是传播渠道的成功,《郑小娇》是通过电视的大众频道走进千家万户的。这里倾注了各位艺术前辈和电视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接着我又主演了黄梅戏实景电视剧《孟丽君》。
我积极投入到新创剧目的创作与演出中,但几部舞台剧主演下来,观众反应出乎意料的平淡。我渐渐体悟到,一个演员除了要有很好的悟性、扎实的基本功以外,必须要有创新意识。一部或一类作品,如果没有创新,人们就会厌倦。
于是,我静下心,回到《女驸马》这部戏上来,仔细研究这部经典之作的创作与推出经过。《女驸马》是年由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的前身——安庆地区黄梅剧团参加安徽省戏曲会演新改编的剧目,由老团长麻彩楼主演,该剧的演出引起轰动。年1月,时任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指示将《女驸马》交由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演出。同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修改后拍成戏曲片。从此,《女驸马》越来越红,成为黄梅戏的巅峰之作。
我经过反复研究《女驸马》剧本、音像资料和相关文章后发现,该剧在推出时,具备了“叙事创新、音乐创新、表演创新、形式创新”四个亮点,而且每个亮点都很耀眼,否则,《女驸马》绝不会成为今天的经典。我还发现,黄梅戏音乐从《天仙配》到《女驸马》,都凝聚了时白林、王文治这些对现代音乐非常熟悉的作曲家的心血。
体会特别深的是,严凤英、王少舫老师在表演及演唱上的出神入化,绝不是随意的灵性表演,而是心灵表达的一种细腻的游刃有余,他们的表演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文本中的精华,并将精华最大限度地升华,尽最大可能给文本赋予新的生命,是一种高超的且不露声色的创新。
在《徽州女人》创作之前,我内心从彷徨、困惑到找到创作的方向——继承《女驸马》的创作传统,在当下审美中创新。
年我因黄梅戏电影《徽商情缘》的拍摄来到徽州。面对明清时期留下的徽州古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略带凝重的神韵,我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虽然如今已是人去楼空,但这一幢幢古民居里曾经发生过许多动人或者悲凉的故事。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挖掘出徽州古民居背后的素材,在舞台上将徽州古民居的神韵展现出来,这极可能会创作出一台精彩的黄梅戏舞台剧。
深入了解徽州的历史,就会发现几乎每一个成功的徽州巨贾、大儒背后都有一个女人悲凉的故事。徽州男子到16岁就要远走他乡,有时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返乡。《黟山竹枝词》写道:妾心难逐郎心志,折柳年年到白头。“折柳”是送别的代称,徽州商人的妻子“折柳年年”直到白头。
我们请来陈薪伊、刘云程、曹其敬等戏剧界的专家,邀请他们多次到徽州古民居采风,反复召开讨论会……一部以徽州女人命运为主题的故事架构就产生了。四幕分别是:嫁、盼、吟、归。一个徽州女人在等待中度过一生,这是那个时代徽州女人的生活及人格悲剧最真实的写照。
全体主创人员经过8个月的艰苦努力,年6月30日,《徽州女人》这部极具创新意识的舞台剧终于诞生了。《徽州女人》刚刚诞生时并不顺利,在戏曲圈内引起的非议颇多,褒贬不一。但是,我们非常冷静和坚持。我们发现,大多数观众对这样的创新是认可的,对《徽州女人》是喜欢的。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