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起源于秦朝时期,在秦朝时期这种民间艺术被称作“角抵”,我们现在对演员的称谓“角色”、“配角”、“主角”等都是源于“角抵”这个词语。“角抵”在秦代是一种角力、角技艺、角射(剑)御(车)等等,作为戏乐的比赛形式,受牛羊以角相抵的形象的启发,所以名为角抵。《史记.李斯传》记载:二世在甘泉方作角抵优俳之观》。”秦朝时期角抵的内容不是很丰富,主要以武术为主,双方比武,在前面的史书中提到秦二世观看“角抵优俳”,可以看到在秦朝时角抵和优俳就在一起演出,优俳是一种边击鼓边歌舞这也是汉代百戏发展的前身,这种演出形式也为汉代百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汉代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基础越来越稳固,再加上国力强盛政治稳定,伴随着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财富的不断累积,人们也是越来越会享乐,这些有利的条件都为角抵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所以到汉代角抵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了,容量越来越大,有乐舞、杂技、武术、幻术、假形舞蹈等等,汉代的百戏是对秦朝的角抵的继承和发展,在汉代时期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到达了一个高峰时期,这种艺术形式对我国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深远且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现在流行的戏曲、歌舞、杂技中都有百戏的影子,这种艺术表演形式不仅在民间非常流行,在宫廷内也是有着重要的位子,统治者在接待外来使臣的时候,也会向他们展示这种艺术表演。下文将列举百戏俗舞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舞蹈类型。
(一)巾袖舞。巾袖舞,巾舞和袖舞是并存的,稍有不同,但巾舞是袖舞的延伸和发展,巾袖五是汉代舞蹈的代表之一,在汉代非常流行,是汉代舞蹈中常见的一种舞蹈形式,位于汉代时期杂舞之首,巾袖舞也是我国最具有鲜明特色的舞蹈种类之一,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巾袖舞对于我国的影响深远,一直到现在都流传在我国舞蹈之中巾袖舞在战国时期就有雏形,到汉代时走向巅峰时期。
巾袖舞是运用手臂和手腕的力量,将巾袖飘起来,袖的长度是有规格的,越长的巾袖就会要求舞人有更高的技艺,这种巾袖舞的创造,突出了女性的柔美也创造了新的“细腰长袖”“翘袖折腰”是巾袖舞蹈的突出特征,巾袖的线条,舞人腰部的柔软度,都是衡量巾袖舞的标准,舞人挥舞着长长的巾袖,柳叶细腰,很有美感,戚夫人就非常擅长这种巾袖舞蹈,赵飞燕也是在这种舞蹈上有很高的造诣,这种巾袖舞也是汉代的标志之一,很多出土的汉画像砖汉画像石以及陶俑中都可以看得到这种标志性的巾袖舞蹈。
四川省新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中可以看到两名舞人,手持巾袖,相互对视,袖口宽大,左边一人双袖对着,一条腿离地,另一条腿稍稍弯曲,另一人可以看出“细腰”这个特点,双腿微微弯曲,栩栩如生。这也是汉代的“以舞相属”多出现在宴会上,主人与宾客翩翩起舞。
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出土的东汉时期画像砖,两位舞人中间有一面鼓,鼓后面一人端坐,有两名舞人,两人挥舞着长袖扭动着细腰,翩翩起舞,两人都挥舞着长袖,这也是汉代非常有代表性的长袖舞,舞人细腰长袖,舞姿轻盈曼妙,柔美飘逸。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出土的汉代乐舞画像砖,左边舞人,一袭长裙落地,腰间有束带,长袖飘飘,右边的男舞人穿着宽边裤子,腰间也有束带,男舞人转头望向女舞人,应该是夫妻间自娱自乐的舞蹈。
(二)盘鼓舞。盘鼓舞是一种在盘或者鼓上表演形式的一种统称,也是汉代舞蹈的标志之一,将鼓和盘子排列在地上,舞人在盘和鼓上面表演舞蹈,这种舞蹈通常会和弄丸,跳剑等种类一起表演,有的还需要乐队伴奏,盘鼓舞具有很高的技术性,这种舞由于道具的特殊性,对表演者的技艺要求就会更高,盘鼓舞也是舞蹈与杂技的一种结合,刚柔并济,不仅要求舞姿优美,还要在盘和鼓上面跳来跳去,会有惊险的杂技技巧。汉代人信奉神仙思想,希望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过着逍遥快活的神仙日子,盘鼓舞就是在鼓上跳来跳去,步伐轻盈,技艺高超,长袖飞舞,这也是汉代人们模仿神仙的一种舞蹈,盘鼓舞的表演不仅有优美的舞人舞姿,有时还会有丑的角色出现,美丑结合,丑角色他们通常会戴面具,表演幽默滑稽,以逗人乐为主,这种艺术形式是汉代典型的代表作,是无价的艺术瑰宝。
四川省彭州市太平出土的东汉时期画像砖,可以清晰地看到画像中间有一位舞人,手持长袖,长袖飞舞在空中,脚下踩着鼓,鼓和盘子整齐有序的排列在地面上,中间的舞人正在从一个鼓跳到另外一个鼓上,动作非常轻盈,非常飘逸。
(三)建鼓舞。建鼓舞也是汉代百戏中的代表之一,在很多的历史文献中,我们很难找到关于“建鼓舞”的记载,可是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却经常看到和建鼓舞有关的画像,建鼓舞是一种一边击鼓一边手舞足蹈的艺术形式,是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这种一边击鼓一边跳舞的表演形式还经常出现在我们现在的舞蹈作品中,显而易见,汉代时期的舞蹈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汉代时期的舞蹈的发展对我国舞蹈的发展很有影响力。四川省彭州市太平出土的东汉时期的画像砖,图中一人上带着高高的帽子,束着腰带,手持鼓槌,正在击鼓的动作。
(四)剑舞。剑舞起源的比较早,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很多官员武将等都会随身佩戴一把剑,可以防身,也可以用于当做娱乐消遣的道具,剑舞因此产生。有个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描述的是楚汉时期的一场宴会,舞剑在当时也是非常流行的一项表演,慢慢演变成一类舞蹈“剑舞”,舞人手持剑,剑可长可短,长短不一,手中挥舞着剑,身体随之舞到,如行云流水,现在剑舞也是经常出现在舞蹈作品之中,剑舞到现在依然非常流行,只不过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剑舞的形式和内容也是越来越丰富。
四川省金堂县出土的东汉时期剑器舞画像砖,图中舞人,手持双剑,大步向前,身手矫健,步伐轻盈,这种舞蹈的前身就是剑术,随着人们的创新慢慢的将剑术加入韵律,形成了剑舞,这种舞蹈动作幅度大,细节却很值得推敲,最开始由男性表演,后来慢慢变成一种有韵律的女性舞蹈。
(五)情节舞
情节舞顾名思义,就是有剧情有故事的舞蹈,这应该是现代舞剧的雏形,现在的舞剧都是抒情叙事有剧情的舞蹈作品,情节舞蹈的出现,也是汉代舞蹈发展水平的一种体现,汉代时期的乐舞也是我国舞蹈发展的高峰之一。
四川省成都市出土的东汉时期伍佰画像砖,伍佰是起到保护主人和为主人开道的士兵,伍佰的数量和主人的官职有直接的联系,伍佰的数量越多说明主人的官职越大,汉朝时期官职最高的人员可以有八名伍佰为其开道,此画像砖可以看到图中有六名舞人身体前倾,呈奔跑的姿态一横排有三人,一共并列两排,表现出了正在为主人开道的情节。气势宏博,动态感十足。
(六)舞像
舞像是一种带着假面具舞蹈,或者著假行身穿模仿动物或飞禽的服饰的一种舞蹈,舞人用来模仿一些很驯服的动物,或者模仿神仙,这种假面舞在汉代非常流行,在汉代时期,面具主要用于傩祭仪式,有时会出现在乐舞百戏中,汉代舞人百戏为了配合舞蹈情节,需要用道具来改变面部形态,使用面具进行表演,可以模仿动物,可以模仿飞禽,还会模仿神仙,这些也都源于汉代的神仙思想,面具可以用来丑化自己,也可以用来美化自己,为百戏的表演增加了不少色彩。在汉代以后面具舞在百戏中被广泛使用,有时还会出现在战争中,为了增强军队的气势。
四川省郫县出土的东汉时期的百戏画像石,这是汉代表现百戏的一块画像砖,在图像的上方,可以清楚地看出,有七人带着野兽面具,一般人们会模仿一些很难寻驯服的动物,图中七人形态各异,每个人的动作都不一样,源于对狩猎活动的模仿,身下的其他人格子都有不同的动作,这种舞蹈被称为“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