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剧,也叫“祁阳戏”“楚南戏”,因发祥于湖南省祁阳县而得名;是湖南省传统地方戏剧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明代中叶,弋阳腔传入祁阳,与当地的民歌、小调相结合,形成了祁剧的雏形。在发展过程中,祁剧形成了永河、宝河两大流派,但均使用祁阳官话进行表演。祁剧唱腔中包含高、昆、弹三种声腔,演唱声调高亢嘹亮,辅以高音战鼓、帽形燥鼓、硬弓祁胡等乐器伴奏。在此状况下,须生演唱时用沙音以显苍老,小生用子音以显文秀,旦角用窄音以显秀媚,花脸用霸音或喝音以显粗豪。
年6月7日,祁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腔是祁剧最早的声腔,清朝康熙后期,祁剧在先后融合了徽调、汉调和西黄腔之后,逐渐形成了弹腔(南北路)。后弹剧在发展过程中,南路有受宜黄戏的交流影响。随着其流行和剧目及表演艺术的变化,祁剧声腔形式日益丰富。
在表演艺术上,祁剧具有粗犷、夸张、朴实的特点,动作讲究眼、鼻、胸、手指、脚尖的配合一致和匀称协调,必须符合一定的规格,称为“归子午”。祁剧的表演有一套本剧种特有的严格程式:例如“亮相”就规定要在撩袖、抖袖、整冠或者整鬓之后再进行;“开衫子”则可以分为全衫子和半边衫子;表现将校辕门侯差和武将出征前的战斗的准备,动作程序繁杂,规格严谨,难度很高。
祁剧现行的角色行当可以分为生角、小生、花脸、丑角、正旦、小旦、老旦七行。除老旦在重头戏中较少外,其他各行当又因扮演不同类型的角色分成若干戏路。其中正生包括白须、花须、青须;花脸包括整个净行角色;丑角有文丑和武丑之别。每个戏班的正旦和和老旦只有一个,除此其他各行都有多人。
祁剧的表演艺术多从生活出发,加以舞蹈化的发展。除此之外,祁剧尚有许多独特的表演技巧,如跑马的舞蹈,习惯上称作“马路”,就有几十种不同的舞蹈动作,不但表演逼真,且十分优美。同时又融合和吸收了拳击、舞剑等民间武术,因而更具有乡土特色。脸谱一般只用红、黑、白三色,多注重眼、鼻、口的勾画,线条刚劲有力。
祁剧传统剧目据统计有大小戏本,其中百分之八十为弹腔剧目。高、昆整本戏《目连传》《精忠传》《观音戏》《夫子戏》四大部,称为祁剧“正高”“正昆”代表剧目,其他属于明清传奇的高腔、昆腔戏,则被称为“耍高”“耍昆”。“耍高”剧目有《琵琶记》《金印记》《投笔记》《一品忠》等;“耍昆”剧目有《鹿台饮宴》《卸甲封王》《别母乱箭》《藏舟刺梁》《劝农赏花》等。弹腔戏大多搬演《三国》《水浒》《杨家将》等历史故事,以及部分神话传说和公案戏。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