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宝宝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小编带大家说说少数民族剧种概述。我国少数民族中有戏剧表演艺术形式的约20个民族,他们是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蒙古族、锡伯族、撒拉族、满族、壮族、布依族、苗族、侗族、土家族、毛南族、白族、佤族、门巴族、彝族、瑶族、仡佬族等。剧种有20多个,主要有藏戏、满戏、蒙古剧、撒拉戏、维吾尔歌剧、壮剧、毛南戏、侗戏、苗剧、白剧、傣族“喊扎”、彝剧、门巴剧、藏剧、土家傩戏、西北花儿剧、目莲戏(独立剧种,在部分少数民族中有流传),朝鲜族唱剧、佤族青戏,以及10多个民族的傩戏。需要说明的是,有个别剧种是否应划入傩戏系统,学术界尚有不同观点。
傣族“喊扎”例如藏戏曲六乙认为属傩戏范围,而刘志群则不同意他的观点上文所出现的“藏戏”和“藏剧”两个词的区别是:藏戏包括有不少流派,如木雅藏戏、安多藏戏、嘉戎藏戏、昌都藏戏、甘南藏戏、德格藏戏等,起源时间、流行地区、表演风格及主要剧目都相互有别;藏剧只指15世纪初噶举派僧人汤东洁布为化募资金修建雅鲁藏布江铁索桥而创作的剧种。因为在许多书中“藏剧”与“藏戏”都是作为同义词来使用的,为不引起重复之疑,特作说明。刘志群说:“藏剧,即西藏蓝面具戏,由白面具戏发展而来,但它在戏剧艺术的各个方面发展得十分完备、丰富、精致、成熟,它在藏戏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艺术影响和传播范围最大的剧种。”
圆少数民族传统戏剧的历史一般来说都在百年以上。藏戏比较古老,多数意见认为它有来年的历史。若从藏戏的白面具戏算起,那就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了。因为据一些藏族学者考证,它形成于唐代中期,即公元8世纪赤松德赞时期。
藏戏曲白剧,白族戏曲剧种,亦称“白戏”、“吹吹腔”,或简称“吹腔”,在清乾隆年间(年一年)即渐趋成熟,起码有:多年历史了。壮剧形成于清咸丰年间(一年),距今也有多年了。布依戏是布依族下土戏和布依族花灯彩调戏的统称,土戏形成于清乾隆年间。花灯剧也有多年历史。贵州独山一带传入,的花灯剧与广西百色一带传入的彩调相融合,于20世纪初形成花灯彩调戏。侗戏大约产生在19世纪初,傣戏约有多年历史,毛南戏也有百余年历史,土家族南戏形成于清雍正年间年。维吾尔族歌剧较年轻,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
白族戏曲我们说说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的特点。在形成过程中受到汉族和周围兄弟民族戏剧或其它文艺表演的影响。例如,门巴戏是从藏族白面具戏借鉴发展而来的,其根基则是门巴族社会早期苯教盛行的傩艺术表演;贵州布依族的地戏,从安顺地区来看,汉族的戏班子远比布依族多,且剧目多是汉族的历史小说故事或传说故事,很可能自汉族的军傩学习而来;布依戏与北路壮戏有很多共同点。
门巴戏傣剧深受滇剧、木偶剧和皮影戏的影响;白剧受高腔的影响;彝剧受云南花灯戏的影响;侗戏源于侗族叙事大歌及叙事说唱艺术,同时吸收了汉族花灯、辰河戏、祁剧、桂北彩调的表演技艺发展而成;满戏源于满族曲艺“八角鼓”,清军入关后,吸收诸宫调、杂剧及各地民歌、小曲,才逐渐形成为戏曲剧种;毛南戏的一些剧目直接自壮剧移植而来。
侗戏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流派的多样性。白剧唱腔有20多种,有些地区使用白语唱,有的用汉语,有的是白语汉语同时使用;广西壮剧因地域、方言和音乐唱腔、表演艺术的不同,分为师公戏、北路壮戏和南路壮戏;藏戏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的藏族聚居区,地域基本上是相连成片的,但是不仅各省的藏戏有所不同,即使同为西藏自治区的不同地区藏戏亦风格不同。在表演上多载歌载舞,这与民间戏剧源于民间歌舞说唱艺术有密切关系。在内容和民俗功能上,傩戏的影响很突出和普遍。主要表现是祭祀节庆活动中演出,以及以面具表演为特征。
白剧小编认为除以上特点之外,还有一些共同点,例如伴奏乐器中一般都有民族乐器,同时吸收有其他兄弟民族的乐器;场地要求简单,不一定非要在舞台上表演;化妆一般也较简单;吸收有不少汉族传统剧目;解放后编创了不少反映新生活的节目,或整理改编本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为新剧目等。
参考资料《中国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