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剧,曾名“雷州歌剧”,是广东省雷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剧种形成历时多年。年5月,雷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雷剧小史
雷剧起源于雷州半岛。旧时,雷州歌是本地劳动人民以雷州方言自我歌唱,自我抒情、互相唱和、逗趣答辩的民间歌谣。明末清初,雷州歌对唱盛行,每逢喜庆之期,歌手会聚,即兴而唱,随问随答,比赛歌才,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清顺治八年,歌手常应邀到各地对唱,成为专业艺人,组合成立唱班后因有女歌手加入,群众则称之为娘歌班。歌文内容大都是劝告世人去恶从善,这些劝世歌开始只是根据当地的真人真事写成的叙事式的歌文,后来,艺人为了更深刻地表现其思想内容,便虚构情节,使其故事典型化,并按照人物分角色上场演唱,这就成为戏剧的雏形。清嘉庆末年,第一个雷歌班——北和雷歌班成立。
建国之初,人民政府文化部门便采取措施扶植雷州歌剧发展,包括支持艺人成立专业剧团,努力培养雷剧人材,鼓励剧目创作和唱腔改革等。最突出的成果是把雷州歌发展成为具有高台、雷讴两大腔系的戏曲声腔,建立起板式变化结合曲牌连缀的唱腔结构,还创造了主奏乐器雷胡。
雷剧艺术特色
雷剧唱腔属于以板腔体为主的综合体,兼具曲牌体的戏曲声腔体制。唱腔分“雷讴”“高台”“混合”三大体系,有散板、慢板、中板、快板、复板五种板式。雷剧唱白用雷州话,唱词分传统、变格两类。传统唱词格律严谨,新编剧目唱词多用变格,是为增强唱词的表现“张力”而突破句式界限。表演角色除生、旦、净、末外,还有如骚旦(又称花旦、艳旦)、婆脚(老妇人)、乌衣(中年妇女)、瘦仔(打筋斗演员)、杂脚(打诨插科的滑稽演员)等独特行当。传统上,还有脱绳、吊辫、椅子功、吐牙、喷火等特技表演。伴奏以雷胡为主要乐器,声腔体系完整、曲调优美。唱腔创作以板式变化结构为主,采用原雷讴散、慢、中快板,高商雷讴散、中、快板,高台羽调慢、中板,高台宫调中板,原腔混合复、慢板等11种板式,根据剧情和不同的意境采用女声伴唱,男女声重唱的作曲手法来渲染不同的戏剧氛围。
雷剧代表剧目
雷剧代表作剧目有《抓阄村长》《陈瑸放犯》《雷神的传说》《梁红玉挂帅》《大义定雷州》《符兆鹏》《千里缘》《斩周忠》《秦香莲》《张文秀》等,新创作的剧目《陈瑸放犯》《雷州义盗》《武大娘辞轿》《智驯雷州虎》《龙珠奇缘》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