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张故事自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之后,便有文人在诗词作品中对两人的爱情故事进行吟咏,如唐代李绅的《莺莺歌》、杜牧的《题会真诗三十韵》、王涣《惆怅诗》;宋代有毛滂的《调笑·心醉双翠翘》、秦观《调笑令·莺莺》、赵令畤《商调·蝶恋花》、苏轼《南歌子·有感》等。
元代,王实甫把崔张故事改编成戏曲作品《西厢记》,进一步扩大了西厢故事在文人和民间的传播。明清时期,在一些诗词、小说、散曲、戏曲作品中有对《会真记》《董西厢》《王西厢》中的人物、客观物象进行引用的现象。因此,“西厢典故”应该包括更多。
明清诗中的“西厢典故”
一人物形象
1莺莺
自《莺莺传》之后,诗词中开始出现“莺莺”这个人物形象,如:诗词中在运用“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或受《莺莺传》张生称莺莺为“尤物”的言论影响,莺莺有姬妾含义。
《剪灯新话》是集言情志怪为一体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以上诗歌内容是选取明代桂孟平为瞿佑《剪灯新话》所作序的部分,其诗歌原内容是围绕作者及作品展开。
“莺莺宅前芳草迷,燕燕楼前明月低”中的“莺莺”“燕燕”也应是对一般女性的指称。“莺莺”指称一般女性也与《会真记》以及《董西厢》《王西厢》中莺莺作为年轻的女性形象有关。
《闺秀英才传》是清初一部专写妇女、婚姻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作者选取当时社会传闻十二名媛故事成篇。
《卷六陈霞如》写的是陈霞如与其两个妹妹玉娟、小莺与崔生的故事。崔生作为三姐妹的表哥,先是有意于大姐陈霞如,在与霞如订婚之后,妹妹玉娟模仿姐姐陈霞如字迹作诗与崔生暗通款曲。
霞如在得知妹妹假装自己与崔生有合欢之实后,写了以上这首诗对玉娟进行了讽刺。因此,诗歌中的“莺莺燕燕”是指玉娟这一类不守名节、有心计的闺阁女子,含贬义色彩,其含义与崔张故事中莺莺与张生云雨幽期的行为相关。
2西厢
本指西厢房。在《莺莺传》出现之前的诗歌当中,西厢表“西厢房”含义,如汉代《相逢行》:“音声何噰噰,鹤鸣东西厢”,曹操的《气出唱》:“东西厢,客满堂”。《莺莺传》中,有《明月三五夜》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后来的《董西厢》《王西厢》都有这首诗歌,这首诗是莺莺写给张生的简贴,莺莺暗示张生自己在西厢等待他的到来。
因此,在后世的诗词中,“西厢”较多的被后世文人引用表恋人约会之地、美人住所等含义与此典故有关。
《悼长孺》是作者丘刘怀念已逝丈夫长孺的诗歌。结合整首诗歌来看,“明月不知人世变,夜来依旧下西厢”,似化用《会真记》中张生赴长安或者说是抛弃莺莺的典故。这里的“西厢”既是崔张约会的西厢,也指的是作者与妻子约会的西厢;“人世变”既指张生抛弃莺莺,也指作者丈夫已逝的事实。、
二客观物象
1花影
唐代常建、韩翃和白居易等人的诗歌中已经出现“花影”这个词。他们诗歌中“花影”一词还是对客观物象的描写。
以“花影”的移动暗示张生赴约。又如李清照《浣溪沙》“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半笺娇恨寄幽怀”即来自崔张故事莺莺写简贴给张生的情节,“月移花影约重来”是对“拂墙花影动”的化用。
“花影”是与“月”一起出现的。“半帘花影自徘徊”“绿窗璧月移花影”是来自《明月三五夜》“拂墙花影动”之句。
《明月三五夜》这首诗歌展现的是莺莺在月光下的西厢等待张生的画面,虽然它不至于与“凄”联系,但热恋时的画面与张生抛弃莺莺的结局相联系,今昔的对比,又何尝不显得凄清呢——莺莺还在月光下的西厢徘徊,只是再也不会有翻墙赴约的张生。
“花影”与“月”搭配出现,已经不是具体的客观物象,它具有了感伤的象征色彩,这或许也是受“西厢故事”情节的影响。诗歌《缺题》“新睡起来思旧梦,夜香烧罢掩重扃”,也会让人联想到《西厢记》中莺莺在花园两次烧香的情节。
2对“情”的肯定
在封建卫道者眼里,《西厢记》往往被称作“淫书”或者是“涉淫”,而组诗对崔张故事的题咏,特别是对“云雨幽期”情节的描写,其实是对明清称《西厢记》为“淫书”的无声反驳。
组诗所表现出对《西厢记》“情”的肯定,与文学史上对《西厢记》“淫书”的批判之声放在一起对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组诗又具有一定的文论价值。
《西厢记》四本一折主要描写的是崔张云雨幽期的情节,在云雨幽期后两人分离时,张生只说了句“你是破工夫明夜早些来”,没有张生送莺莺和别莺莺的细节描写。而《蒲东崔张珠玉诗集》中对此进行了仔细的描写。
作者并没有沉迷于崔张性爱画面的描写,接着的第86诗歌马上又切换到“共入纱厨喜不禁,笑将罗带结同心”“倒风颠鸾情不已,山盟海誓意何深”两人恩爱甜蜜、情深意浓的画面。
因此,作者虽然描写崔张性爱,却是基于崔张至情至深的爱情,这与金圣叹“故中心爱之,而定欲为文也”观点相符,也就是情爱与性事的结合是人之常情。
明清时期题咏“西厢”的诗歌
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题咏崔张故事情节、人物、语言等的诗歌,其中的故事、人物、语言或者源于《会真记》《董西厢》《王西厢》,或者源于南曲《西厢记》等,有时难以将其区分,故称为题咏“西厢”诗歌。
这些题咏诗歌形式多样,包括叙事长诗、组诗、单首题咏诗歌。诗歌中的组诗,大多附录于不同版本的《西厢记》杂剧中。还有部分诗歌刊于文人的作品集中。
一叙事长诗
崔张故事的基本框架和关目已经定型。因此,三组明代诗歌在情节、语言、人物形象上很难说是对哪一部作品的题咏。《蒲东崔张海翁诗集》《吟咏风雨始终诗》在诗歌语言上更像是对《蒲东崔张珠玉诗集》的借鉴,或者是相互借鉴。
1三组诗歌情节特点
《蒲东崔张海翁诗集》一共66首,它所描述的西厢故事基本都按着元以来崔张故事情节顺序进行,情节简略,但是重要的关目它都进行了叙述。《吟咏风月始终诗》一共有46首,它删掉了西厢故事前半部分很多重要的情节,侧重对张生赴科场后的情节进行叙述。
从情节顺序上来说,三组诗歌中的《蒲东崔张珠玉诗集》部分情节与元代以来的崔张故事情节相比,有一定的差异。如《西厢记》在其一本一折中,先是张生游普救寺遇见了莺莺,然后第二次入寺再见法本提出了借宿的要求。
2三组诗歌之间的关系
从诗歌题目和内容来看,三组叙事长诗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吟咏同一情节的时候,有的诗歌句子非常相似。
《蒲东崔张海翁诗集》“功名远慕入长安”与《蒲东崔张珠玉诗集》“远慕功名谒九重”相似,《吟咏风月始终诗》“独携书剑上皇洲”与《蒲东崔张珠玉诗集》“独携书剑过蒲东”相似,《吟咏风月始终诗》“休爱此中佳丽地”与《蒲东崔张海翁诗集》“暂过蒲东佳丽地”相似。
《吟咏风月始终诗》中“莺赴喜约”和《蒲东崔张珠玉诗集》《蒲东崔张海翁诗集》的“莺莺见夫人”,描述的都是老夫人知道莺莺与张生云雨幽期后,莺莺去见老夫人的情节。
《吟咏风月始终诗·莺赴喜约》“微带笑颜来席畔,半含羞态立阶前”与《蒲东崔张珠玉诗集·莺莺见夫人》“微待笑颜来席畔,谩含羞脸立阶前”诗歌语言基本一样,刻画的都是莺莺的形态、外貌。
《吟咏风月始终诗·莺赴喜约》“低首不言心自省”又与《蒲东崔张海翁诗集·莺莺见夫人》“低首无言不奈羞”的语言相似。
通过对三组长诗内容对比发现,《蒲东崔张海翁诗集》与《吟咏风月始终诗》两组诗之间存在直接引用的诗句较少,而两组叙事诗与《蒲东崔张珠玉诗集》中句子相似的比较多。这说明前两组长诗创作中可能受到《蒲东崔张珠玉诗集》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吟咏风月始终诗》特别多。
二诗歌概况
1不同刊本作者署名及诗歌对比
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西厢记》刊本——弘治间北京金台岳家书坊所刻《新刊全相奇妙注释西厢记》卷首收录了三组叙事长诗。三组叙事诗都分别有有七言律诗和七言古诗两种体裁。
三组诗歌在弘治金台岳家刊本《西厢记》中都没有署名,其中《蒲东崔张珠玉诗集》在后来的一些刊本中署名为“四明张楷”,如罗懋登本《重校北西厢记》、继志斋本《重校北西厢记》、书林游敬泉《李卓吾批评合像北西厢记》署名为“四明张楷著”,容与堂本《李卓吴先生批评北西厢记》、刘世珩《暖红室汇刻传奇·西厢记》则直接署名为“张楷”。关于张楷,《明实录》“天顺四年十一月”条下有其小传。
明末刊的《硃批蒲东诗》第三十六首,此诗题目为“张生夜月挑吟”。“挑”字则更形象,体现了张生主动吟诗及与莺莺的互动。弘治本第五十四首诗《张生告红娘》,在《硃订西厢记》则改成了“生诉语红娘”,“诉”字体现了因老夫人背盟张生苦闷、对老夫人有怨的心理。
2诗歌题目
《蒲东崔张珠玉诗集》中的情节顺序先是张生见法本求僧舍,然后再描写张生见莺莺。如其第10至15首诗歌题目:生游普救寺、法聪见张生、张生答法聪、法本见张生、张生答法本、张生求僧舍。
三组叙事长诗基本都是以元以来的崔张故事情节关目为题,但是在情节的描绘上,有的与《董西厢》《王西厢》相关,有的则是作者自己的创造。
从诗歌题目来看,以上诗歌与崔张故事中张生被负盟的情节相关。诗歌内容是对张生被老夫人负约回到书舍后情绪的渲染与刻画,诗歌中流露的情感,不外乎为“男女相思”“伤春悲秋”等等情怀,表达得委婉含蓄,不可否认作者似乎有借崔张故事抒发自己情感的嫌疑。而在王实甫的《西厢记》没有这一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