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被老师嫌笨,10年后艺冠京华,戏曲大

年前,大清王朝的统治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百顺胡同的一所小院里,一个7岁的孩子,也正经历着他人生之初的疾风劲雨。

一位老者正神色严峻地盯着他,正是家里请的教戏老师。

这位老师一边做着动作,一边传授《二进宫》中的四句老腔。

这四句简单的唱腔,已经反复教了许久,可这个小男孩就是没能上口。

看着男孩怎么都教不会,只有木讷不化之态,老师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厉声甩出一句:“祖师爷没赏你这碗饭吃!”便拂袖而去。

如果10年后这位老者还健在,那么他一定悔不当初。

因为被他放弃的这个7岁的孩子叫梅澜,在14岁那年获得了自己的艺名:梅兰芳,17岁那年,艺冠京华。

奔月

梅澜出身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号称“同光十三绝”的十三位京剧奠基人之一,父亲梅竹芳,也曾是红极一时的京剧名旦。

他四岁丧父,十二岁丧母,伯父没有男丁,小梅澜就成为这个梨园世家的香火传人,被给予厚望。

梅澜自幼便对戏曲耳濡目染,理应入门比常人更快,却没想到刚开始学戏便出师不利,一度让家人非常失望。

自家长辈都觉得这个孩子不聪明伶俐,相貌也很平常,面部表情不够生动,两只眼睛还有点近视,人显得木讷呆滞,梅澜的姑母直接用八个字形容他:“言不出众,貌不惊人”。

被老师当头棒喝,又被家人逐渐放弃,这些否定并没有让梅澜一蹶不振,反而激发了他心中的倔强与坚韧。

8岁那年,他拜著名京剧青衣吴菱仙为老师,为了走出祖师爷不赏饭的阴影,他笨拙地开始了自己艺术人生的漫漫征途。

做学徒时,小梅澜每天五点起床,跟随吴菱仙到前门的皇城根下遛弯喊嗓,接着回到家就开始吊嗓子,发音不准或不圆润时,就反复练习,直到满意为止。

然后练身段,学唱腔,晚上念戏文,别人背一遍的戏词,他要反复背多遍,他便利用别人睡觉的时间背戏词、走台步,不曾间断。

因为不够聪明,梅澜只得笨鸟先飞,练功比别人苦,学习比别人认真。

那时候的梅澜就知道,只有自己变得强大了,才可以有说话的底气和一味做自己的权利。

其实肯下苦功的学徒不少,但日后取得巨大成就的只有梅澜一个,曾有人向他讨教学戏的“秘诀”。

多年后梅兰芳才在自传中“揭秘”,他写道:

“每天总是不等开锣就到,一直看到散戏才走,当中除了自己表演以外,始终在下场门的场面上,胡琴座的后面坐着看,越看越有兴趣,舍不得离开一步。日子久了,在演技方面,不自觉地会逐渐提高,慢慢地我在台上,一招一式一哭一笑都能信手拈来……”

京剧行当有句老话叫:“不疯魔,不成活”。

哪有什么练功“秘笈”,不过是日复一日的用心观摩和无休无止的勤学苦练。

梅兰芳曾坦言:“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我不知道取巧,也不会抄近路。”

没有“埋头苦干”的累积,哪来“厚积而薄发”的逆袭。

真正聪明的人,都在下笨功夫。

肯下笨功夫的梅澜,渐渐在京剧的天地中展露出他惊人的天赋与灵性。

(梅兰芳年轻时)

散花

年,梅澜正式开启了他的职业演艺生涯,进入了当时京城最有名的科班:喜连成。

梅澜边学边演,他本是专攻京剧旦角中的青衣,但为了博采众长,他先后习练了武功、昆曲、花旦、刀马旦、武生等行当,为日后革新京剧成长为一代艺术大师打下基础。

年,喜连成的创办人牛子厚断言:“这个少年日后必成大器,并赠艺名梅兰芳。”

那时候的牛子厚一定不会想到,这个名字在日后会成为中国京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叱咤南北。

年,梅兰芳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也是在这一年,他的事业有了巨大突破。

那一年,梅兰芳第一次演《玉堂春》,他扮演里面的苏三,但是梅兰芳这个苏三却和以往不一样,他大胆创新,采纳票友建议,改动了《玉堂春》的几乎全部唱腔。

不是谁都有这样的勇气在初演时就做出如此大的改动,但梅兰芳敢,这是建立在他平时不断的研究琢磨中。

他的演出异常成功。

梅兰芳每唱一句台下就好声连连,观众的情绪被掀动得如火如荼,这样的气氛,一直持续到唱完整出戏。

即便下场后,在后台的梅兰芳依然能听到前台喝彩声持续,像打雷一样一阵接一阵不断。

这年秋天,梅兰芳这个名字,红遍了京城的戏园,开始真正跻身京城名角,那一年,他17岁。

然而,梅兰芳并不满足于北京这块方寸之地,他要走出去。

年深秋,上海的戏迷发现,当时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报纸《申报》竟然一连半个月都在刊登一则广告,一个叫梅兰芳的北京新角要来上海演出。

这是梅兰芳第一次离开北京,对于他来说,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上海的观众能否接受他、喜欢他还是个未知数。

但即便是不同地域或是不同时空,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感受都是相同的。

从梅兰芳登台亮相开始,上海观众就喜欢上了这位扮相与唱作俱佳的年轻京角,而在年11月16日这一天,这种喜欢达到了顶点。

这一天,梅兰芳最后的压轴大戏《穆柯寨》以全新的表演形式让上海戏迷们发了疯,台上这个青衣,花旦,刀马旦无不精通的年轻旦角展现出来了一种绝美的韵致。

从上海演出后,梅兰芳真正红遍大江南北。

此时的他嗓音清脆,唱腔圆润,扮相极佳,历经十载磨砺的少年,终于展开双臂,开始拥抱属于他的时代。

挂帅

梅兰芳在短时间内就迅速成为京沪两地吸金能力最强的名角之一,很多人挣钱后就沉溺于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但梅兰芳没有止步于一炮而红的功成名就。

他曾写道:“我觉得当时上海舞台上的一切,都在进化,已经开始冲着新的方向迈步朝前走了。”

为了跟上时代变化下新旧文化交融的步伐,梅兰芳未曾停歇。

他提炼出自己独有的一种唱法,并不断地对自己的演绎进行修改、完善、美化。

现在我们京剧中最流行的老戏段唱腔,都是梅兰芳那个时候唱出来的。

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他看到的是自身的局限和不足。

他觉得京剧的表演形式过于单一,为了身段的复杂美观,他用了两年时间一口气学了几十出昆曲。

为了编演古装新戏《嫦娥奔月》,他研究、参考古代仕女画,对嫦娥的服装、发式、造型等进行了全新的设计。

就这样,梅兰芳创作了一出又一出不同于传统文化经典的古装新戏,也让京剧真正达到了“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极致。

所谓大师,就是在秉承永不懈怠的进取精神、不流于庸常的价值追求中不断向前。

当时代选择了梅兰芳的时候,他已是一身玲珑。

年5月,梅兰芳受邀陆续到日本、美国、苏联等地进行巡回演出,也由此惊艳了世界。

日本人认为他是美的化身,给予他最高的尊重;美国观众看完梅兰芳的戏不走,等他谢幕15次之多,还要排队上台和他握手。

文学家泰戈尔、高尔基和萧伯纳,电影明星卓别林、范朋克等都成为梅兰芳的好友,并对他倍加推崇。

从未有一个中国表演艺术家,在世界范围获得这么多的欢迎。

但疾风厉雨在悄然之间降临。

年,九一八的炮火揭开了日军侵华的序幕,梅兰芳不得已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年,梅兰芳举家南迁定居上海,之后又辗转避祸香港,在此期间,他创编《抗金兵》《生死恨》两部新戏,借宋兵抗金的故事鼓舞全民抗战。

侵略者看中梅兰芳的声誉和影响力,逼迫他以亲善之名,唱亡国之戏。

梅兰芳断然拒绝,他蓄须明志,甚至不惜以超剂量的伤寒疫苗自伤拒绝登台,闭门幽居。

没有了收入来源,梅兰芳不得不一度以卖画维持生计,这种艰难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年日本无条件投降。

八年辍演,对于一个热爱舞台犹如生命的人来说,是一种怎样的残忍。

彼时已经51岁的梅兰芳,身段已不如从前柔软,嗓子也已不如从前清亮,但他的首次复出,却让全上海观众沸腾。

在国家民族大义前,可以不畏凶险,有果敢的抉择,有气节的坚守,梅兰芳的隐退和复出,堪称中国精神的表率。

年5月31日,梅兰芳为中国科学院专场演出自己的新编剧《穆桂英挂帅》,演出结束后他还和郭沫若进行了合影,但是没人想到,这是一代京剧大师生命最后的绝唱。

(穆桂英挂帅)

7月底,梅兰芳突发心绞痛,医院急救,但他的脚步却没能再次迈出病房。

年8月8日凌晨4时45分,梅兰芳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辞世,享年67岁。

在他的追悼会上,陈毅副总理说了一句话,他说:“人无完人,可是梅兰芳,是我们中国的一代完人。”

一代完人,这大概是对一个人所能给予的最高评价了。

梅兰芳的一生,视国家、艺术高于个人,坚守心中的气节道义,永不懈怠对艺术的追求,他用一代大师的人格魅力,圆满演绎了人生和艺术的双重辉煌。

以渺小启程,以伟大结束,梅兰芳堪称“一代完人”、“百年巨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4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