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状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497420.html在中国戏曲史上,包拯是一位频繁出现在舞台上的人物,至今久演不衰,并且成为一类非常独特的戏剧,通称“包公戏”。包公戏情节曲折、是非分明,从南到北,几乎涉及所有的戏曲种类。但各剧种在脸谱、唱腔、戏服等方面却特色鲜明、各有千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戏曲频道《角儿来了》栏目组邀请了安平、孙路阳、李志翔、拜小荣等各剧种名家,推出了《清正严明包龙图》,演绎经久不衰的传奇故事,解读清正严明的精神品格,展现戏曲千年传承的文化底蕴和百花齐放的时代风貌。节目监制董艺说:Q当时做《角儿来了》这样一档节目的初心是?A戏曲是角儿的艺术,《角儿来了》这档融媒体互动戏曲节目,就是聚焦戏曲名角,以“还原名家本真,品读粉墨人生”为宗旨,把每一位角儿从舞台之上还原到生活当中,让观众了解他们辉煌的艺术成就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通过对名角儿不懈努力与执着奋斗的讲述,带给我们以精神的启迪,以此向名角儿致敬,向传统致敬,向时代致敬。Q您觉得包公戏为什么能在戏曲舞台上经久不衰?A戏中的包公,并不等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包拯,而是带着些许理想的色彩,集历代廉吏形象之大成。在他身上,凝聚了老百姓对于清官的企盼,和向往公正的心声,因此会赢得观众的喜爱,久演不衰。Q看到各剧种名家的包公戏舞台呈现,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A让各剧种的包公戏能够同台交流、演绎,大家既欣赏了京剧、评剧、秦腔等大剧种中耳熟能详的名家名段,也了解认识了像四平调这样“天下第一团”中的包公戏。通过我们的节目,既挖掘宣传了“沾泥土、带露珠”的稀有剧种,也让大剧种与稀有剧种,国营院团与民营院团,有了更直接的相互交流平台,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助互鉴,这些都是这期节目的意义所在,接下来我们还将以这种方式,进行更多的尝试。Q您觉得戏曲如何能更好传播?A传统戏曲博大精深,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中华戏曲拥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形式,其中的脸谱、身段、手势、服饰、妆造、唱腔、念白,在当代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看来,有着一定的距离感。戏曲艺术想要更好地传播,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必须在坚守戏曲本体的同时,锐意创新,主动贴合时代审美,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拥抱新媒体,用传统焕新的方式,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手段,展现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戏曲之美。探究·各有千秋的包青天妆容包拯的脸谱和传统戏剧中的所有脸谱不同,它墨黑如漆,在前额中心位置上用白色油彩勾画出一弯新月,俗称“月形脑门”,学名“太阴脑门”。传说中包拯刚正威严,“日断阳间夜断阴”,而这“月形脑门”,就起到“通行证”的作用。京剧中的包公脸谱月牙为白色,勾黑整脸,两腮在黑色的基础上稍加揉红、略显古铜色。在上海周信芳先生的改良下,将脸蛋揉得偏红紫色,而裘派的包公则更人性化,具有“海派”风格。评剧中包公扮相与京剧基本一致,下半脸为黑色,突出了包公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秦腔名家李志翔介绍,在秦腔中以前的“脸膛子”是红色,显得笑呵呵的,威严感大为减弱。后来经过改良便形成了现在的妆容,即脑门上的月牙是红色,在黑脸的基础上,“脸膛”均画揉红的古铜色,使包公更有血气和人情味。四平调中的小包公额头上也画月牙,不过不戴髯口,整体为黑棕色,两腮为紫红色,凸显出小包公的可爱活泼和青春气息。服装绝大部分的京剧包公戏中,包公一般是外穿黑蟒,腰束玉带,足蹬黑厚底。黑蟒本就多用于庄重正派、刚正耿直、粗犷豪放的花脸角色,且又与包公黑色脸谱相对应,因此包公所穿之蟒多为黑蟒,又可细分为黑色平金大龙蟒、黑色福字行龙蟒、黑色团龙蟒等,而黑色福字行龙蟒又为包公专用。京剧裘派有专属的蟒袍样式,由裘先生创建的云肩蟒(大底肩游龙裘派蟒),在云肩之上刺绣一圈“小龙”纹,下面绣有“小团龙”和“行龙”,目前也有展开的“行龙”团样式。四平调小包公的戏服则以绿色、粉色作为主要颜色,进京后在服装上显得更加成熟,换上了纯黑色的衣服,直到最后换上官服,包公所着衣物都显得稳重得体。展现了小包公从顽劣到历经磨难成熟,其中包含了他从少年到成年的生活轨迹。唱腔不同的唱腔体系也让各剧种包公戏清晰可辨。京剧“调门高、嗓子冲、发音狠”的特色传达出了包公铁面无私、庄严肃穆、令奸佞枉法之徒胆战心寒的精气神。秦腔则“铿锵有力、慷慨激昂”,在念白时还蕴含着令人战栗的炸音,体现出包公豪迈刚强、不畏强权的特点。评剧包公的唱词与念白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四平调则是很有感染力的娃娃声,使用偏向女性嗓音本色的声音进行表演,接近儿童的清亮音色充满了孩子的活泼气质。数风流人物,谈梨园风骨!戏曲舞台上的先贤们,借不同剧种轮番亮相,呈现了历经千年时光而不断丰富的包拯形象,从历史和创作中探索清正严明的包龙图,既是戏曲人的绝妙创造,也体现了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廉洁公正的向往和不懈追求!监制
张国飞策划
李歆统筹
舒强编辑
孙晓宇、李天元、杨玉、李干慧运营
丁雪玲、刘杪渺美编
司玥制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全媒体采编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