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演员创造角色要不断进行创造,必须经过

演员创造角色,如同登山一样,要一步一步地攀上顶峰。一个角色的创造,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艰辛的创造过程才能成功。有的青年演员,接到一个新的角色,心情激动,创作欲望非常强烈,一进入排练场,就想一下子把角色演好。可是实际上,事情并非会如此简单。演员创造一个角色,并非轻而易举之事,要一点一滴地逐步加深理解,逐步深入人物,才能产生完整的生动的形象。一个角色的诞生,是不断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反复排练,不断丰满的过程。李少春同志谈到《满江红》第三场拦马的一“哭”时说,在排戏之前,他没有想过要哭,前三次排演时都没有哭过,直到第四次排演时,才哭出来了。可见这一“哭”,是经过三次排演的锤炼,是深刻体验到了人物那种“心与力违难挽转”的心境的结果。岳飞不忍离开中原,他的抗金和人民的要求是一致的,半生戎马,前功尽弃,他怎能不失声一哭呢?这一哭,实际上也是对祸国殃民的投降派的血泪控诉。正因如此,到第四次排练时,也就情不自禁地哭出来了。《满江红》戏曲演员在开始进入排练时,因为对塑造人物的艺术表现手段,如怎样运用唱、念、做、打还不熟练,也就不能随心所欲,得心应手。这时如果操之过急,好高骛远,反而于事无成。演员必须经过一个排练的过程,使得对角色的体验逐渐深刻,外部技巧的运用逐渐熟练,才能逐渐细致、准确、生动地揭示出角色的内心活动。这时,演员的唱才会声情并茂,一举一动,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停顿,也才会有准地儿,有明确的目的性。演员在听取导演的要求时,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解决,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想一口吃出个胖子来。否则,什么问题都想解决,又什么都解决不了,就会挫伤自己的创作情绪。一段戏暂时出不来,要有耐心,不能急躁。特别是在扮演主要角色时,周围的同志很关心,会有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同意见,演员既要一一倾听,又要认真研究,从中吸取养份,经过消化之后,再去加以体现,千万不可你说怎么改就怎么改,没有自己的主见。演出之后,角色还要提高有的演员,以为一经演出,他(她)对角色的创造也就宜告完成,不再重视继续对角色的创造,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首先,这里排除了观众对演员创造角色所起的作用。演员演戏是让观众鉴赏和评价的,所以观众对演员创造的角色具有权威性的发言权。作为一个演员,在演出之后,一定要虚心地听取观众的意见,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作进一步的加工、修改,不断提高演出的水平。而且,一个演员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舞台经验的成熟,艺术修养的提高,对于自己扮演的角色,总会产生新鲜的、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验。所以,一个戏演出了,并不就是这一角色创造的终止,还应该精益求精,更进一步。一些艺术大师如梅兰芳、程砚秋等,他们对自己扮演的一些角色,真是演了一辈子,也改了一辈子,好似一个辛勤的园丁,不断地施肥、培土、修枝、整叶。我们要有这种对艺术极端负责的态度,并且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地努力提高,才能创造出几个成功的角色,取得经验,从中受益,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梅兰芳先生曾说:“我下功夫最大的是《宇宙锋》。对这出戏,我琢磨了几十年,现在还不敢说已完美了。”李少春同志在演出了《满江红》之后说:“每在演出一场之后,我总要反复咀嚼自己当时的感受,力图从中寻找出改进表演的道路。……演出一次,生活一次,每次都有新的发展、新的收获和新的启示,这不也正是我在《满江红》的演出和其他戏的演出中所应走的道路吗?”前辈艺术家们的舞台实践及其宝贵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很好学习,认真记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5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