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戏曲 >> 戏曲简介 >> 小纱阁大舞台

小纱阁大舞台

《金台镜》

雷显元制作纱阁戏人

《狐狸缘》

《画春园》

《赶龙船》

历史犹如一场永不谢幕的戏曲,一次次场景变换,一年年人物更迭。

如今,我们借助镜头记录当下,而数百年前的先人,只能通过泥塑、纸扎等形式,来留驻历史长河中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一瞬间、一刹那。

“六合斋,余庆堂,纱阁戏人美名扬。”明清时期流传晋中的这段佳话,展现了多年前平遥纱阁戏人在民间的影响力。而平遥纱阁戏人,就是先人留住历史的一种方式,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代表作品。

在平遥清虚观里,至今仍然展示着清光绪三十二年(年),由“六合斋”纸扎老艺人许立廷制作的二十八阁纱阁戏人。

观赏着走过百年岁月却依然活灵活现的纱阁戏人,当年绕梁的乐声仿佛隐隐不绝。戏台上下,隐约可见一片热闹景象……

源自明清的

独特文化

纱阁戏人最初用来干什么?为什么会在清朝光绪年间产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回溯历史的长河。

“明清时,平遥是商贾云集之地,诞生了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谈起纱阁戏人的起源,平遥纱阁戏人代表性传承人冀云丽介绍,当时平遥纸扎业因丧葬习俗中的攀比之风而兴盛,加上晋商与戏剧票友的推波助澜,纱阁戏人逐渐成为当地的一道文化景观。

纸扎起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主要用在葬礼上。旧时的人,认为人死后会进入冥国,随葬器物供死者在阴间使用,于是就有了冥器。冥器起初是生活日用品,到了宋代,纸冥器逐渐流行起来。人们用竹篾、芦苇、高粱秸秆扎成各种家具、器皿、人物,用彩色纸糊起来,再以剪纸加以装饰,为死者焚烧。到了明清,纸扎的适用范围更广,每逢节日,人们也会用纸扎灯笼来装饰。当时,在山西平遥古城内,一位名叫许立廷的人掌握着一项绝活,普通的纸经他的手能变幻出鲜活生动的戏曲小人儿。将这些栩栩如生的小人儿放置在舞台造型的木阁内,挂上碧纱罩,便活脱脱成为一场场即将开幕的戏曲演出。本着对这些精致小物的喜爱,当地人常唤其“纱阁人人”,简称纱阁。

纱阁戏人的文化渊源,与宋代以后民间丧葬礼仪中的纸扎冥器传承有关,与元代杂剧的空前兴盛有关,也与明清时期民间祈子风俗有关,更与平遥晋商大都会的商贸习俗有关。

“当时的平遥古城街衢中心的市楼成为展出纱阁戏人的重要场所。”冀云丽说。市楼底层的平台廊柱间就是展出纱阁戏人的地方,廊柱四周恰好摆放36阁戏人。元宵节期间供人观赏,节后便存放入市楼内。旧时平遥有新婚夫妇买灯祈子的风俗,把蜡烛点燃置放于纱阁前进行许愿、还愿。民间百姓遇有新丧之事,租来几阁纱阁戏人放在灵棚两侧,既表达了对先人的安慰,也反映了对民间戏曲的爱好。

清光绪三十二年(年),许立廷(别号许老三)等人专门为平遥县城中心的市楼内制作了36阁纱阁戏人。据记载,每阁工价文。阁高70厘米,戏人高50厘米左右。

36阁纱阁戏人取材广泛,有神话故事、民间生活、侠义传说、男女爱情等。形式有文戏、武戏、短打戏,阁阁不同;角色有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这些戏人形体优美、面目传神、装束逼真、造型生动、道具精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阁阁皆有“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一阁就是一个小舞台,展现刹那间的精彩场面,人物脸谱、姿态、手势、表情、服饰等各异,样样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许立廷等人当年制作的36阁纱阁戏人,至今有28阁保存完好,包括《八义图》《赶龙船》《五岳图》《百花记》《祥麟镜》《借伞》《佘塘关》《困潼合》《斩黄袍》《鸿门宴》《飞虎山》《春秋笔》《碧环》《司马庄胭脂计》《满床笏》《大进宫》《战落阳》《反棠邑》《铁钉床》《画春园》《恶虎村》《金台镜》《溪黄庄》《岳飞北征》《狐狸缘》《金马门》《南阳关》《邓家堡》。

年,由许立廷等制作的纱阁戏人被作为馆藏文物,收藏到位于平遥清虚观的平遥县博物馆内。如今,在第六展厅,28阁纱阁戏人一阁一阁形象生动、光彩照人,犹如一幅幅工笔重彩画。

留住精彩的

“纱阁”人生

纱阁戏人因何得名?

所谓“纱”,是制作戏人服装的专用材料,“阁”指的是陈设戏人的小木阁房子。

戏人戏服所用的洒金宣纸,韧性、弹性及表面张力都很强,扎成的服饰挺括平展,衣褶清晰自然,着色后尤其显得绚丽多姿,就像真纱一样,纱阁戏人的名称由此而来。

纱阁戏人是以传统的戏剧为题材,由木阁、隔断、戏人和道具4部分组成。每个木阁高77厘米、宽83厘米、深44厘米,木阁里有3至4个戏曲人物,木阁前额装饰有雀替,模仿成戏台模样。隔断是戏台前后的分界,也就是戏曲中的背景,隔断上会有山石、花鸟、名家名言,后壁中间挂着题写剧名的横匾。

一阁一戏,一戏一场,每阁纱阁戏人就是一个小舞台、一个小场景。艺人们选择了戏曲中的精彩场面,把它们制作出来,在木阁里展现刹那间的情景。

“选一出好戏并构思好场景,是成功制作一个戏人的关键。”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雷显元,生前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戏迷,对戏曲的认识和理解很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构思场景是制作纱阁戏人最关键的环节,“要通过这出戏表达一种正确的价值观,让人看了受到教育和启发。另外,要选取一出戏中最为精彩的瞬间,也就是戏的高潮部分,这样做出来的视觉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在纱阁戏人的舞台上,无论是金戈铁马的沙场,还是忠臣义士的精神、婉转千回的爱情,这些感人至深、发人深思的故事和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都会给观赏者留下启发和感悟,带人进入一种深意的真实之中。所以说,戏人是戏的灵魂,也是民间艺人精心制作、尽力张扬的核心内容。

一阁好的纱阁戏人,离不开场景和舞台,但最重要的还是戏人的制作。

纱阁戏人的用料很普通,有泥巴、木板、洒金宣纸、生丝、胶泥、稻草、高粱秆、草纸、颜料、硬纸壳、棉花……生丝专门用来制作胡须和英雄球,硬纸壳用来制作头盔,银箔纸可以制作头盔顶、镜子和枪头,铁丝则用在肢体的连接点,也可以做成翎子。

纱阁戏人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包括给戏人搭骨架、设计姿势、用泥捏出四肢、画脸谱、做服饰等,主要以纸、泥、木头、绳为原料。戏人的四肢和头部是用泥巴捏制而成的,首先要制作人形骨架,根据戏人不同的特征,用高粱秆、稻草扎成人形支撑重心,站立者需要两秆,坐者仅用一秆。

制作戏人的主要材料泥巴,必须用黄胶泥,这种泥粘性好并且杂质少,塑造起来不容易变形和开裂。在泥塑前,要对泥进行处理。把草纸和在泥中,用木锤不断敲打泥巴,直到纸纤维展开和泥粘在一起,这样处理出来的泥巴基本不会变形和开裂。然后利用石膏制成模子泥塑头,制作四肢。上色后阴干36个小时,然后对戏人进行裹纸。

戏人裹纸是一项重要工序。戏人的形体是否美观,主要在于稻草外面的纸裹得是否得当。所用的草纸柔软挺括,不易破碎,等胶水干透外面再裹一层洒金宣纸,将前后心用胶粘住。洒金纸既柔软又有一定的表面张力,做好了像轻纱一样漂亮。

然后是装饰戏人,包括画脸谱、贴头饰、戴服饰,按照由内向外的顺序进行。中国戏曲的脸谱是体现人物性格的一种渠道。比如,用红色表示忠、勇、士、义、烈,如三国戏中的关羽、刘备;用黑色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粗率等;用黄色表示彪悍、阴险、凶狠、残暴;用白色表示奸诈多疑。

平遥纱阁戏人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其中戏曲艺术是整个纱阁戏人艺术的核心,它表现在纱阁戏人制作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彩绘脸谱就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平遥纱阁戏人的彩绘脸谱并不是规规矩矩的,艺人会根据角色融入自己的感受,更加古朴自然。上色之后是贴花,艺人先在宣纸上画出图案、剪好,然后贴在需要的地方。

脸谱、头饰、服饰,按照由内向外的顺序开始操作。在宣纸上画下各种图案,团龙、云朵、蝴蝶、莲花、浪花、石榴、带叶桃、绿十字花……把这些纹样剪下来,贴在戏人的衣、袍、裙上。戏人生、旦、净、末、丑俱全,个个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光彩照人,让人有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木阁形制规范,前额装饰雀替,装成戏台模样。木阁顶部与底部木板前方刻有凹槽,设有锁钥,展出完毕可以插板锁闭。隔断包括纱阁后壁与左右题壁,后壁是戏台前后台的分界,多采用三折七屏形式,省略了上下场门。后壁中间上方挂着题写剧名的横额,七条屏间绘有山石花鸟,书有劝世联文。左右题壁都有题记,或为格言或为诗歌,末尾署以店铺名或年月。虽然每一阁展示的都只是戏剧中的一幕,但阁阁都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最后,把戏人和道具固定在纱阁底板上,装进阁子之后,一阁纱阁戏人的制作就结束了。

做一个好的纱阁戏人,得懂戏文、造型、舞美、纸扎、色彩、雕刻、书法……纱阁戏人制作工艺复杂,集雕塑、绘画、纸扎、立粉、描金、堆景等工艺于一体,根据传统戏曲内容,塑造各种不同角色于一阁。

以阁子里搭建的小小舞台为媒介,择剧中精彩场面,展现刹那间的剧情。它表现的内容,多取材于当时百姓熟知的晋剧、京剧、昆曲舞台上的传统剧目,阁内的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妆饰异彩纷呈,舞台和道具都很逼真。

强烈的艺术魅力折射出制作者的聪明才智、高超的技艺和对戏曲的深挚热爱。纱阁戏人填补了我国古代造型艺术上的一项空白,丰富了民间工艺美术的资料,同时也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从山西蒲州梆子分化出中路梆子这段历史,留下了形象的佐证。

年,平遥纱阁戏人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国纱阁类艺术品唯一的留存。

期待重振的

传统工艺

“清虚观里珍藏的纱阁戏人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年长日久,已经有了虫蛀、风化、干裂、潮侵、颜色脱落的现象。”平遥县文旅局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霍文忠介绍,目前传承这项非遗的民间艺人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已去世,其子是县级非遗传承人。该项目还有省级和市级传承人各1位,3位传承人都已五六十岁。他认为,因为与当代生活脱节,平遥纱阁戏人明显缺乏活力。而随着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商业化的冲击,这种工艺已经很难得到传承。若不抓紧搜集整理,有濒危失传的可能。

生于年的雷显元,是平遥纱阁戏人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平遥第二代纱阁戏人“余庆堂”号掌柜雷天寿之子。他从小随父学艺,对纸扎人物、泥塑彩绘、纱阁戏人、古建筑绘画均有深入研究。他曾先后完成平遥县城隍庙的城隍雕像、四十坊里土地神塑像、平遥县双林寺的泥塑神像彩绘修复。年,雷显元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装修、粉饰彩画,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受到组委会表扬及奖励。年初,他参与运城市芮城永乐宫的彩塑彩画,受到相关部门的表扬。年退休后,他潜心研究恢复“纱阁戏人”制作工艺,搜集并整理纱阁戏人制作资料,协助出版《平遥纱阁戏人》一书。在耄耋之年,他又与中国科学院、山西博物文物修复专家一起进行平遥清虚观纱阁戏人的修缮工作,仿制恢复了遗失的8套纱阁戏人,填补了这项技艺的空白,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邵悦文(生于年)是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平遥进行文物普查,邵悦文在拆修市楼时,发现仅存世的36阁纱阁戏人,当即运送至平遥清虚观(平遥县文管所所在地)予以保护。随后,他与李有华对遗存的纱阁戏人进行勘察研究,让这一珍宝重见天日。年平遥博物馆成立,邵悦文与李有华共同对纱阁戏人进行修复。年,他们将36阁纱阁戏人按原工艺、原形制、原材料复制,复制的作品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古建筑产业博览会”“(上海)国际建筑遗产保护博览会”展出,受到中外专家的赞誉。邵悦文在《平遥纱阁戏人》一书中对材料和工艺技术等内容进行了整理和编辑,复原作品在平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和晋中市博物馆长期展出。多年来,邵悦文始终对纱阁戏人这项独特的手工技艺情有独钟,不求回报地进行传承与发展。

冀云丽是平遥纱阁戏人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她出生于泥塑纸扎世家,传到她这里是第4代。其父冀修业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画家。她从小受家庭熏陶,酷爱绘画和雕塑艺术,16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纸扎技艺,后来师从集绘画、雕塑、书法于一体的李有华(已故),潜心学习绘画、雕塑、纸扎艺术。在双林寺工作期间,她刻苦钻研古代各个时期的雕塑艺术。年,冀云丽到中央美院进修学习,技艺水平至此上了一个新台阶,后一直从事绘画、纸扎、寺庙雕塑等工作。年,因教学需要,山西师范大学戏曲研究所请她仿制了五阁纱阁戏人。

冀云丽认为,“传承人的匮乏以及年轻艺人对传统戏曲知识的缺失,使纱阁戏人的传承面临困境。”由于纱阁戏人还没有商品化,冀云丽平时的工作主要以庙里的传统雕塑为主,有时也做古建彩绘之类的活儿,只有空闲时才会制作纱阁戏人。为了使纱阁戏人传承下去,冀云丽正在年轻人中物色传承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