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百花绽放了
大众日报·新锐大众记者逄春阶
他们已经不是小孩子,但在我眼里,他们依然是青涩的。11月19晚,在潍坊大剧院,我被他们感动了,他们排演的现代京剧《头雁》,有板有眼,一丝不苟,彰显京剧舞台意韵,显示出了实力。小百花绽放了!
成立于70年前的安丘市京剧团,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就是全国上山下乡的红旗单位,常年泡在基层的这个“庄户剧团”,无论寒暑,不计报酬,为老百姓带去欢乐。
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很早就注重储蓄人才。早在20多年前,就选派了30个孩子去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学习,学成归来,政府明确了他们的“事业编”身份,专门为这30个孩子成立了小百花京剧团。
现代京剧不好演,这是硬碰硬的活儿。这次排演的现代京剧《头雁》,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讲述的是面对台风暴雨,以村党支部书记韩义山为首的南玉村党员干部,带领全体村民迎战天灾、重建家园的故事。演出主力,就是小百花的团员们,一色的80后。他们多次深入故事发生地采风,体验,寻找艺术灵感。
一部戏从去年初开始磨,一直“磨”到今年底,即使疫情最严重的几个月,他们也没停止。这群孩子的耐力了得!我想起了曾国藩说的一句话:“凡物之骤为之而遽成焉者,其器小也;物之一览而易尽者,其中无有也。”我觉得这句话道出了打造精品的真谛,就是不要“骤为之”,要慢为之,细为之,缓为之,精为之,敬为之。
安丘京剧团负责人刘雪玲对我讲了他们的耐心:“我们当年派出的这30个孩子,前后四年,先是年9月至年6月,在本地先进行了一年的文化基础培训。然后,年9月到年6月,在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学了3年。”
9年前,我到日本山口县永山本家酿造厂采访,在永山先生的办公室里有一幅书法写的是:“桃栗三年柿八年,达摩九年我一生。”永山先生说,桃、栗须三年才能开花,柿则待八年才结果,达摩以长达九年的时间来面壁,相对于达摩面壁九年,我则须穷尽一生。也就是说凡事都必须花上时间,耐心等待很重要。酿酒也是如此。排戏、培养人才,不也是需要这样的耐心吗?
看完《头雁》,我还想到了央视《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忘记是哪一期了,一个梁姓支边教师唱的是改编自袁枚的诗《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梁老师是想通过这首诗,告诉山里的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我了解到,为奉献一场完美的演出,小百花们放弃了节假日,几乎每天从早上五点就起来练功、对台词、练唱腔,下午集中排练。全员上阵,无一人叫苦,无一人退出。他们就是想证明,一个县级剧团,一群年轻人,也可排大戏,也可让自己的艺术青春绽放出独特光泽。
为让小百花排大戏,安丘市搭建起一个高平台,如,邀请到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表演奖)得主周龙担任艺术总监和导演,聘请的编剧、唱腔设计、音乐总监、舞美设计、灯光设计,人物造型设计、服装设计等都是省内顶尖的。
90后刘晓玉有一段排练手记,写得饶有趣味:“排练结束后,大家伙最兴奋的事儿就是听周导(周龙)‘讲课’!讲的都是平常一线演员根本听不到的东西,我们将之理解为‘理论课’!例如,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以及表演中的技境之美、情境之美、艺境之美……”“周导对每一位演员都悉心教导,一句词、一个字、一个身段、一个眼神,每一个小细节都不放过,用周导的话说就是:‘把戏掰开了,揉碎了研究。’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才能把每一处细节都演绎的淋漓尽致!”小演员字里行间透出的是兴奋与激动,刘晓玉扮演的角色不过是“群众丁”,但这个“丁”也演得不可替代。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这部戏在艺术呈现上还作了一些积极探索,无论是在唱腔音乐,时尚舞美设计,还是在动作语汇上,让剧目更富有时代性。可以说,以韩义山为首的南玉村党员干部群像,已经“立”在了舞台上。安丘市京剧团副团长宋晓波说,这群年轻人演出了精气神。
当然,《头雁》也还有可提升之处,需要继续打磨。为我家乡的小百花们点赞,希望更多的小百花出来,绽放在舞台上。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