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琼剧记载着海南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

琼剧,又称琼州剧、海南戏,海南省海口市、定安县等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清代咸丰年间,琼剧在吸纳外来戏曲艺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更新,光绪二十三年()前后,军戏、青楼戏衰落,并入琼剧班,形成文武大班的体制,琼剧中分出文戏佬倌和武戏佬倌两大系统。民国时琼剧编演文明戏,变革唱腔,向写实靠拢。新中国成立后,琼剧迎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行当体制精简为生、旦、净、丑、末五大行。粗狂质朴是琼剧唱腔的特点,腔由字生、音域宽广。琼剧不仅有着优雅舒展的腔调、悠扬宽阔的旋律,且体裁丰富多彩,既有高亢激越,也不乏委婉缠绵。

年6月,琼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琼剧武功

琼剧武功属南派,拳宗少林,曾使用真刀真枪,也有杂技表演。清末有不少名武师,能使用十几件武器,并有飞剑穿柱、穿刀圈、舞火架等特技,建国后,兼学北派武打。

布景最早年大小班均在台中挂一白布,画乐工图案(锣、鼓、唢呐三乐师和乐器)。文、武场乐工分置于左右侧。清末改为黑色或花布幕,两侧挂观众赠送的彩幅。“五四”运动后,开始用彩色和绣绒幕布,进而用各种绘画布景(如厅坐、宫廷、楼阁、山水等),并按剧本场序起落。服装原来只用汉、明两朝冠服。官服蟒袍全是绒绣,书生、村姑、强盗只用白、黑、蓝、红等色的市衫、裙、袍套。靴鞋均是薄底;兵皂、强盗穿草履。建国前后始作改革,按剧本需要设计冠服。

代表剧目

琼剧的艺术遗产丰富,它的传统剧目分三部分:

一是文戏(以唱功为主),源于弋阳腔,杂以四平、青阳二腔,属曲牌体制,滚唱发达,带帮腔。如《槐荫记》《琵琶记》等八百多出;

二是武戏(以做功、武打为主),剧目有《八仙庆寿》《六国封相》《古城会》《单刀会》以及《三国》《水浒》《薛家传》《杨家将》《封神演义》等历史、神话小说戏等四百多出;

三是文明戏,又称时装旗袍戏,剧目有《救国运动》《省港大罢工》《空谷兰》《断肠草》《秋瑾殉国》《啼笑因缘》等一百三十多出。

解放后经过整理、改编、创作和移植其他剧种的古装、现代剧目共有一千五百多出。还出现了一批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如《红叶题诗》《张文秀》《搜书院》《狗衔金钗》等。这些剧目,故事动人,唱词通俗易懂,又富有哲理。

传承价值

琼剧中特色鲜明的艺术形式是其旅游产业开发的物质性基础。它传承至今已形成带帮腔的“曲牌体”“板腔体”两种曲调和唱腔以及多乐器伴奏的演唱形式,还积淀了《张文秀》《红叶题诗》《下南洋》等一批经典剧目,其演出服饰色彩鲜艳、写意性强,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琼剧发展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发展经历了明末清初时期形成,“五四”运动后丧失本色,新中国成立后重获新生,“文革”时期发展陷入危机,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的拨乱反正、恢复发展的各个阶段。它记载着海南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是一部活态历史,是大陆传统剧种在边疆的传承和发展,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和发展,也是研究地方剧种历史发展规律的活标本。

(图片源于网络)

责编:贾亭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