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戏剧文明四大声腔

中国的戏剧文明——四大声腔

戏曲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经过社会变迁、文化合流、地方变种和民间艺人、文人创作之后,形成了昆腔、高腔、梆子腔和皮黄腔四种声腔,它们风格各异、雅俗有别,并称为四大声腔。

戏曲,是我国历经数千年积蕴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包括文学、音乐、舞蹈、杂技、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与希腊的悲喜剧和印度的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中国的戏曲早在先秦时期便有了最初的萌芽,经历了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元时期的杂剧和南戏以及明清时期的“传奇”,最终才形成了逐渐繁盛的昆腔。之后在昆腔流传至大江南北之后,与各地方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相结合,又逐步衍生出高腔、梆子腔和皮黄腔,并称为四大声腔。昆腔婉转迤逦,高腔调喧随心,梆子顿挫分明,皮黄雅俗共赏。

▲《牡丹亭》剧照

江南“水磨之调”——昆腔

昆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声腔,元末明初形成于苏南昆山一带。后经明人魏良辅的改革,与传奇作家梁辰鱼合作,将昆腔用于传奇《浣纱记》,使昆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在其后三百余年的传承中,深厚的戏曲艺术为人们津津乐道,并形成了一整套精致且体系化的程式,即我们耳熟能详的“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

被称为“临川四梦”的经典名作《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以及《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昆曲中的不朽之作,其代表着昆曲戏曲文学的较高成就。

▲昆曲-桃花扇

昆腔遍布全国各地,流传于南方的昆腔被称之为“南昆”,流传于北方的则被叫做“北昆”,其它地域亦有唤作“草昆”的民间草台戏。

昆腔的唱腔流丽婉转,以行当角色划分对应的嗓音,人物演唱与身段结合,和谐相配。多用来表现风流潇洒、多愁善感的人物形象和生死别离哀怨浪漫的爱情故事。剧目则是在古代文人所创作的追求音韵曲词之美的基础上,经由文人审美情趣的渗透,昆曲的唱腔便形成了类似于诗词表现音韵之美的风格。

在昆曲中,音乐直接服务于戏剧情节,在情节的矛盾展开中塑造人物。歌词的音调、语调与曲调匹配呼应,时常出现“一音三叹”来演唱字母声韵,伴随舒缓的节奏,缠绵婉转,余音绕梁。

▲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

昆曲的表演、唱腔与念白皆经过精雕细刻。南昆中的念白以苏州地区白话为主,而北昆的念白则以京白为主。昆曲用曲笛随腔伴奏,所谓“笛起声起,笛落声落”,在以鼓、板支撑的唱腔节奏中,一个腔儿、一个吐字、一个收音、一个眼神等等,皆在艺术传承的锤炼中生成经典。

不同行当和演唱形式亦有不同的乐器组合:曲笛、鼓板、三弦为“细乐”,多用于生旦戏、文戏;曲笛、海笛、鼓板为“尖”,多用于《夜奔》等武戏;唢呐、鼓板(锣)俗称“粗”,不加锣鼓为“清”,加锣鼓为“浑”,多用于同场群唱伴奏。

▲玉簪记-陈书舫

“众人帮腔,锣鼓击节,错用乡语,改调歌之”——高腔

高腔是对明代弋阳腔派生出来的诸声腔和剧种的统称,清代以后,因其曲调高亢改名为高腔。高腔与昆腔虽同源于南北区,昆腔多为文人雅士所欣赏,高腔则多为寻常百姓所青睐,因此相对于昆腔的程式繁复,高腔的整体风格则较为随意自然,众多群众皆可以帮腔的形式参与其中。

且在流传过程中保留了号子、山歌等演唱形式的痕迹,使高腔的音乐色彩被渲染上了一层质朴粗旷、无拘无束的民间色彩。

传统的高腔剧目有“五袍”、“四柱”、“四大本”。五袍即《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即为《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四大本即《金印记》、《琵琶记》、《红梅记》、《投笔记》。

▲松阳高腔剧照

高腔和昆腔同属宋元南北曲的后裔,但是在高腔逐渐世俗化的历史演变中,众人帮腔、锣鼓助节和滚唱的相继融入,形成一种“活腔”风格,即腔的抑扬起伏、顿折断连都无定规,依曲词和表情需要随机处理,重在达意,随心入腔。

高腔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风格各异的帮腔句,因其受众多为寻常百姓,演唱的场合也无过多规矩,通过帮腔可以使众多听众参与其中,同时也丰富了高腔艺术的戏剧表现。高腔伴奏的基本特征是“锣鼓助节”,打击乐伴奏,例如川剧;打击乐包括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等。乐器的组合通常有三种形式,即文场锣鼓、武场锣鼓、小打等,均是锣鼓击节。

▲三滴血-陈妙华

“桄桄乱弹”——梆子腔

梆子腔又名“秦腔”、“乱弹”。明末形成于陕西一带,是我国戏曲音乐中最早创用板式变化结构的声腔。乱弹中的“乱”字便概括了梆子腔的艺术特点,即无需舞台、无需场合、无需伴奏,无需粉饰,只要想唱,便可随意吼唱。

清康熙以来,秦腔广为流传。除了山陕一带的同州梆子和蒲州梆子外,同时传至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等地。或作为单一声腔剧种而地方化,或作为其他剧种中声腔的一支。秦腔、豫剧、晋剧等都属于梆子腔戏曲。

▲秦腔剧照

梆子腔以北方音乐为基调,旋律音域较宽,如山东东路梆子的拖腔旋律音域宽达近两个八度。旋律中多跳进音程,围绕调式的四五度上下跳进是梆子腔最常见的旋法特征。在调式色彩方面,有明显色彩区别的欢音和苦音调式。欢音和苦音均为徵调式。在旋律色彩方面,带有“哎呀啊哈啊”等虚词的衬腔,来烘托感情。

梆子腔以梆子伴奏为其特点,在戏曲表演庙台戏、草台戏时期,硬木梆子以它具有穿透力的清亮音色,承担招徕观众的特殊功能。同时,还有“梆子不压嘴”的说法,就是为了让观众听得清唱词。

▲京剧剧照

“雅俗共赏”——皮黄腔

皮黄腔的代表剧种为京剧,其兴起,大约在明末清初之际。何谓皮黄?“皮”即为“西皮腔”,“黄”则是指“二黄腔”。长期以来,惯用两者合一的称谓。西皮腔是北方梆子腔传到湖北以后形成的,属于北方音乐;二黄腔形成的看法不尽一致(有湖北、安徽、江西三说),但其共同点均在长江流域,属南方音乐。

早在京剧之前,有着六百多年发展历史的昆曲就奠定了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体系;而京剧则是两百多年以来,发展速度最快,受众最为广泛的戏曲剧种。

▲京剧《龙凤呈祥》行当剧照

自清乾隆五十五年起,四大班子进京与昆腔、梆子腔、徵调、汉调等多种表演艺术合流切磋,使京剧在诸多腔系中立足于京城,极尽繁华。尽管京剧在近百年来历经沧桑,虽然没有昆曲那般优雅婉转,也少了秦腔中的血气方刚,但无论在宫廷或坊间,流传久远的传统经典剧目、名家名角与戏迷票友无处不在,做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

京剧在变迁中,吸收了其他剧种之长,基本腔格有守有新,生旦净末丑成为其固定的表演角色行当,表演名家辈出。比如最负盛名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比较著名的经典剧目《思凡》、《霸王别姬》、《游龙戏凤》、《洪洋洞》、《贵妃醉酒》等等。

▲四大名旦剧照

京剧中共同包含了南北音乐的特点,因其西皮腔源自北方梆子腔,保存着母体的音乐特征,旋律起伏大,跳进音程多;二黄腔源于南方,保留着南方音乐的特征,旋律平稳,级进进行为多,节奏规整平和。西皮腔多眼起板落,二黄腔多板起板落,两种独立的声腔并存于一个腔系,使戏剧内容得到更加细腻入微的刻画。

皮黄腔除了保持板腔体母体衍生的基本特征外,还有原生腔和派生腔带来的音乐色彩和音乐情绪的对比,这种新的声腔衍生主要通过改弦换调获得。例如在京剧中还运用了反二黄腔,即在二黄腔基础上通过改调定弦,衍生出原腔的下四度宫音系统的新腔。

皮黄腔的主要伴奏乐器是胡琴。胡琴通过弓法、指法等技术处理,在节奏、音色、力度等方面为唱腔增添特殊的韵味和美感,增强音乐的旋律性。

▲京剧《贵妃醉酒》选段

多少年来,很多著名的历史和传说都是通过戏曲表演的形式得以家喻户晓。在社会变化和文化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现尤为重要。传统戏曲剧目在保存和发展中依然有着非凡的活力,各类人物故事、唱段和戏曲形象已深深的刻在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9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