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前门步行街一街之隔,中轴线东侧有一条京腔京韵十足的小胡同——西草市街。盔头、把子、戏衣、靴帽……这里能买到最优质的戏曲行头,是全国最有名的“剧装一条街”。
许振海展开一件蟒袍,传统的龙图案色泽金光闪闪、形态栩栩如生。
许振海在“德昌号”门前。“剧装一条街”西草市街改造后,老牌剧装店得以保留传承。
在“德昌号”店铺里,许振海在整理老一辈传下来的把子图样。
剧装体验馆内,工作人员在为年轻的京剧爱好者(左一)演示动作。
一顶《贵妃醉酒》等剧目使用的凤冠华丽精致。许振海介绍,这样的盔头熟练的师傅用传统工艺要一个月才能制作完成。
“我们家的凤冠都是按照传统工艺纯手工制作的。就看最后面这一层蝴蝶翅膀上的点绸,全凭有经验的工人的眼力,点的不皱不出,做出来非常干净、漂亮。”德昌号里,店主正向客人介绍着。
德昌号是一家老字号,店主许振海今年61岁,是“把子许”传人,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老师。开剧装店,是舍不得家传的老手艺在他这代断掉。
“我爷爷那辈就给宫廷里做盔头、把子,把子就是戏曲演员手里使用的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把子盔头不分家。”许振海介绍。许振海的父亲许寿昌早在年就子承父业入了行。了解到戏曲演员经常练功把子容易坏,许寿昌创新了在把子表面包上一层皮子的工艺,制作的把子结实耐用。在行内有“把子许”的美誉。许寿昌还创办了“德昌号戏衣庄”。年公私合营后,“德昌号”消失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许振海兄弟又重新开起了剧装店。“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大家又开始唱戏看戏了。”许振海说。家里还留着全套父亲当年制作把子盔头的工具和一大盒子老图纸,这些东西不能白白扔掉。
剧装店坚持按传统样式设计、纯手工制作,恪守“骨子老戏”的规矩,不走样是底线。要做到这些,除了靠祖传的经验以及图纸工具,还有一批宝贵的老工人。
剧装店店面临街,还有一间工作室在拐过弯的胡同里。工人五六个,大都是开店以来就一直在的熟练工。白面制作的浆糊、把手磨得黑亮的剪刀、针眼顶得很深的顶针……在他们身上能看到几十年前老裁缝的身影。手工刺绣、用面浆而不是胶水上浆……他们手下的活也是传统的。
年,剧装店迎来新机遇。东城区天坛街道对西草市街进行环境整治,私搭乱建拆了,杂乱无章的店招全卸了,恢复了灰墙青瓦的胡同风貌,店招也按各家需求私人定制。许振海找到了“德昌号”老牌匾的照片,重新制作挂了起来。
借这股东风,许振海创办了“京剧剧装体验馆”,吸引年轻人来体验。“告诉大家这些服装盔头是怎么穿戴上去的,这些把子在舞台上怎么使用,包括怎么化妆、练习身段等,还可以教大家唱两句。”许振海说。只有年轻人喜欢,剧装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眼下,北京中轴线正在申遗。剧装一条街也是中轴线上亮眼的文化景观。“有戏曲就有行头。我们会规规矩矩地做传统行头,传承传统戏曲文化。”许振海说。
(原标题:“把子许”的剧装传承)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于丽爽/文武亦彬/摄
流程编辑U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