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后,因河南的简称是豫,所以就把这种来源于河南梆子的剧种称为豫剧。由此可见,豫剧是河南人自己的文化。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那么地方的才是国家的,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豫剧是河南自己的文化,同时也是中国的文化。又因为河南地处中原,豫剧可谓中原文化精髓。我们要想保护好发展好我们的豫剧文化,就必须知道她的来龙去脉,进而采取更好的形式来发展和推广豫剧。
豫剧到底起源于何时,由于缺乏资料记载,至今不能详考。但豫剧的前身是河南梆子,而最早发现有记载河南梆子演出活动的是在乾隆十年(年)编修的《杞县志》上。乾隆五十三年(年)重修的《杞县志》上仍有这方面的记载,说明河南梆子的演出活动一直没有间断。从这些文字记载资料我们也可以看出,河南梆子(豫剧)在清乾隆初年或更早的一些时间,已经在河南兴起了。但豫剧真的只起源于河南梆子吗?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关于豫剧起源的诸说。
观点一豫剧起源于河南民间传说。这种说法最早见于近人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戏剧》的“土梆戏”中,其中的观点受到后来研究豫剧来源者的重视。年,张履谦在《相国寺民众娱乐调查》中曾写到豫剧的起源问题。他这样写到“河南现今所流行的梆子戏,是否与清代最流行的梆子戏源出于一,现不可考,究起于何时,亦无史可稽。但据对河南梆戏的研究者云,河南梆子戏,系由于工农大众所发起。”张履谦先生的观点很清楚,表明豫剧就是河南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而这种观点也曾得到于林青先生的肯定,他曾经这样说:“我认为这种流行于河南各地的土梆戏才是豫剧的前身。它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但并不因此而否认其它剧种也会给它带来一定的影响。正如祝肇年《中国戏曲》一说所说,豫剧‘可能是在当地民间戏曲基础上,接受了秦腔、蒲州梆子的影响而形成的,时间大约是在清代,也行更早一些’。”另外,年9月,梆子声腔剧种学术讨论会在山西太原召开,韩德英先生在会上曾说:“中国戏曲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戏曲,不管它的发展历史如何变化曲折复杂,但是它的起点都是从民间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开始的。作为河南地方戏曲剧种的豫剧也不例外”。
观点二起源于秦腔、山陕梆子。持这种看法的人可能依据的是清代严长明在《秦云撷英小谱》中的一段话吧。后来的研究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把秦腔和其它的梆子戏联系了起来。王镇南曾在《关于豫剧的源流和发展》中说过,梆子戏是黄河流域的地方戏,虽有多种,但根源却只有一个,都是从秦腔衍变而来。而且他还提出,中国文化多是沿着黄河流域由西向东发展,梆子戏也是如此。而秦腔到了河南境地,就成了河南梆子,即豫剧。这种观点,也正是说明了秦腔是豫剧的根儿。
观点三起源于“弦索”。弦索知道就是流行于中原一带的一种戏曲声腔,这种观点和观点一差不多,都是认为豫剧是在河南大地上孕育成长起来的,只是后者认为豫剧是由弦索戏直接发展起来的,这里就不再细说。
综合以上的观点,我更赞成第一个,豫剧是在河南土生土长的,是在民间戏曲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如果一样东西没有自己本土的特点和体系,那么光靠外力的影响是不足以形成一种历久不衰的文化的。而豫剧作为一种体现了河南的特色的文化形式,在戏曲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留着自己特点,这就可以说它的根儿在河南。
说到豫剧的发展和现状,我真是百感交集。一方面我为豫剧的发展自豪,另一方面我又为豫剧的现状担忧。豫剧从清代兴起,到清代后期,已成为河南的一个主要剧种,在很多地区广泛流行,受到大众的喜爱,可谓是一个蓬勃发展的趋势。到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豫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各种团体兴起,演出活动不断增多而且丰富多彩,演员也不断涌现……抗日战争胜利后,豫剧更是雨后春笋,而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豫剧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期。然而正如我上面所提到的,任何一个事物都会经历一个由繁荣到衰落的过程。随着传媒方式的不断推广,豫剧这样一种带有“土”气息的文化形式,确实受到了冲击。中国戏曲网上竟然只有两个豫剧曲目,而京剧却占了大部分内容;豫剧演员也是阻碍豫剧发展的一个因素,豫剧中丑角后继无人;豫剧的受众现在大多是一些年老或河南农村地区的人们,这很不利于豫剧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扩散。希望一些有识之士能意识到这些,尽力去改变这样一种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