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敏敏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戏剧的表演艺术是一个历史的流程,不同时期的戏剧有不同的表演,戏剧的总体是这样,一个剧种也是这样。豫剧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友便艺术也在不断发展演变,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在不同阶段显示着各不相同的历史形态。
我认为即兴随意,追求粗简化、生活化是清代后期豫剧艺术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的突出特点。舞台演出的即性随意首先来源于剧本文学的不固定性。早期的豫剧剧目,无论是来自于梆子腔家族的,或是来自罗戏、卷戏、弦戏、怀调、越调等剧种的,大多为提纲戏、活词戏。其唱词、说白甚至场次均不固定,增删无常,演员对台词、拉场、走步位,只讲个大概,其表演动作当然也无法定型,大都为演员的即兴表演,随意性很强。
豫剧如早期演出的传统像剧《失子惊疯》一折,为表现胡氏失子后疯疯癫癫扑叫儿子的情状,头一次可能是冲着舞台上的桌子椅子喊儿子,数次扑叫;下次演出有可能拉着台柱子上的铁环叫儿子;再次演出则可能冲着检场人呼喊“儿呵”!这种随意性的表演虽然有时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也往往会脱离人物情节,削弱艺术感染力。上边所说的对着检场人叫儿子,就会引起观众哄笑,冲淡悲剧气氛。而在舞台调度和人物动作的安排上,同一个剧目,不仅不同的戏班演出时不尽相同,即使不同演员的演出,甚至同一演员于不同场地、不同时间的演出,也会有很大差异。
尤其梆、罗、卷等剧种的混合演出,一出戏可以同时夹杂几个剧种的腔调,其表演的自由性、随意性则更甚。即兴性过强,固定性较差,变化有余,定型不足的表演,一方面会破坏艺术的整体性,不利于人物的塑造,情感的表达,显示出初期阶段豫剧表演的不成熟性,然而,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不成熟性才有了较强的可塑性,才有了广泛吸取营养的好胃口。
失子惊疯豫剧初期表演的粗简化是指它的简单、粗糙。这时的河南梆子的主要活动地点是村野高台,山区土坡,乡镇庙台。简陋的舞台,浅俗的戏文,粗糙的装扮,硬直的腔调,一切都是粗枝大叶,简洁明快,表演自不例外。
如旦角出场,总是先左右扯衣袖,耸肩膀,掐指点腮亮相。有的旦脚出场,则是先做提鞋动作,然后开门眺望,亮相。走起台步来扭扭摆摆,指法多是单指、八字指,常用的表演动作无非是观门、整鬓、拾钱、亮假小脚的简单程式。生角做工则是吹胡子瞪眼,晃头抖手,颤睑颅腿,咬牙齿。黑白花脸行则离不开吊膀子、耸肩、吡牙咧嘴跺台板等招数。生净行通用的程式套路也较为单一,如将师出场用的大开门,上场来亮相,一立腰,一长身,拉上几个山门(即山膀),摇摇摆摆绕个场子再转到上场门便可起唱。水袖的运用更不讲究,演员帔衣、袍上那一尺左右的白布水袖晃来晃去,艺人们说成是“提着两只烧鸡”。青衣用这块布拭泪,文生用这块布掸尘,用法极为简单。各行当常用的台步仅有几种,如慢步、快步、丁字步、弓箭步、圆场步等;武打技法有打摆脚、打车轮、转旋风圈、滚轱辘毛、抢背等。
三盗九龙杯武打套路方面,持枪者有上下碰头、一过两过、摆枪、二龙头、无名枪、扎马腿;徒手者有上扒、下扒、过河、扭胳膊、打背等。不过武戏中拼打起来虽层次变化不多,场面气氛倒是火爆炽烈,热闹红火,且打斗中使用的兵器,全是真刀、真枪、真撵,尤其是一些赤膊戏更是如此。如《三盗九龙杯》饰演绿林好汉的杨香武,光脊赤脚先来三圈“蝎子倒爬墙”,然后运动气色,从三口铡刀刃。上从容走过,以示盗杯之凶险,功夫之过硬,常令睹者倒抽凉气,拍手叹绝!那时演《刀劈杨藩》,樊梨花与杨藩几个回合下来,数番犹豫的樊梨花便将牙一咬,眉一竖,举刀狠狠劈向杨藩,随着人头落地,点放三声炮,灰尘纷飞满台,以至看不见人,表演处理虽粗直简单,观者仍是呐喊捧场,倍觉痛快。
形成粗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其内在美学特质方面的原因,有初创阶段因陋就简的原因。同时,“一唱遮百丑“的观念也是形成豫剧表演粗简化的另一原因。在豫剧的剧目中,主角唱一板戏往往达百十句或者数百句,配角们也是唱腔多,话白少,有的戏甚至一唱到底。一个梆戏演员只要有一口好腔就能登台,上得台来腔大气足,声震四野即可赢彩,身子“凉”点,架式“野”点都无甚妨碍。这种重唱不重做的观念从许多名演员的绰号上即可显示出来,如“一声雷”、“金豆子”、“铁喉咙”、“揣倒山”、“地牝牛”、“八里嗡”等等,无不以绝好的腔口而显赫于剧坛。这样一来,演员们往往都多在声音的力度上下功夫,不在表现方面多创造了!
樊梨花一早期豫剧模拟自然,追求表演形式生活化的特色是非常突出的。中国戏曲的许多表演程式大都经历过一个从实到虑,由繁到简,从单纯的动作模仿到模拟性舞蹈的演化过程。古典“独脚戏”《优孟衣冠》中的“行动的模仿”更是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然而,它仍属胚胎阶段。早期的豫剧表演便是停留在“行动的幕仿”的初期阶段。
如旦角表演搓线、捻线,常常是哪个小钉锤将门上钉上钉子,然后线挂至钉子上,一只手扯,一只手抖,到一定距离,用牙咬住搓捻,劲不能上反,上下过线都要绕过牙咬的这根,然后再朝另一方向搓,待左右搓完后再合线,表现年纪大的人物,还要用针把线别到鞋帮上左右搓,动作非常具体,较多地,追求生活原型。又如表现人物上楼梯,必须上够十三级,少一级就要挨倒好。表现跪堂,必须严格地遵循生活的真实,告状人得背向观众,面朝大老爷,不敢面对堂口外,下堂时还得退着出门,否则非挨四十板子不行。跪堂后来逐渐发展到侧身对观众,至于改为面向观众,则匙四、五十年代以后的事了。
优孟衣冠求真,求实,求细,求繁,这种看似拖沓、琐碎的表现形式却折射出-种自然美,生活美,因而同样受到当时观众的认可。如早期男旦主演的《洛阳桥》,叶含婚“梳妆”一段,没有唱腔道白,从拿镜子、梳子,进而描眉、点唇、擦粉,到端盆子泼洗脸水,足足要演三十分钟,动作的过真可以使人感到演员手中“嘴”的是铜盆而不是其它盆,观众常常因其动作的真相而喝彩。《牛郎织女》中不仅要牵真牛登场,还将鸡、鹅、鸭等活家禽赶上舞台表演“百鸟渡鹊桥”,观者也往往为之欢腾雀跃。
豫剧剧照小编认为在一些“粉戏”中,为了迎合观众的趣味,常将一些男欢女爱的色情场面表演得十分直露。如《洛阳桥》中,叶含嫣同花云进账安歇时,旦角要脱去服装,只穿一件小红兜兜花彩裤,清晨起床,表演中要有系腰带的动作,特别是出帐子后的举步,须两腿夹紧,微捺小腹,让人感到那是少女初欢后的痛楚。这些自然主义的表演,已不是在表现思想感情方面下功夫,而是让人去品味某些自然属性,已经离开了美的范畴,而且只有早期的男旦艺人能够做出,女演员登台后便已废弃。
参考资料《中国豫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