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传承至今已经二百多年历史了,二百多年时间京剧界出现了许多的名家和名角,也创排出了许多的优秀剧目,然而京剧剧目一直有传统戏和现代京剧之分。说句实话,这两种题材的剧目都是京剧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传统京剧歌颂的是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而部分现代京剧的题材是紧跟时代潮流歌颂工农兵歌颂英雄。
说句实话,创排革命现代京剧没有问题,因为任何一种艺术都要紧跟潮流。当初上海作为最早的现代化大都市,夜总会、电影院、话剧兴起,如果京剧艺人不紧跟潮流在表演过程中加入了许多的道具,恐怕京剧艺术在上海滩很难站住脚跟。
于是这时候出现了《大劈棺》、《纺棉花》、《封神榜》等剧目,当然了这些剧目是传统题材,但是在表演形式上却加入了许多的现代化因素,像京剧《封神榜》中加入了许多的现代化道具,像彩灯等等之类的。而像《大劈棺》、《纺棉花》这两出戏则是在表演和服装上发生了变化,《纺棉花》中坤伶身穿旗袍脚踩高跟鞋烫着时尚的大波浪,她们也会在表演中加入了一些流行歌曲,其实这也是京剧艺术的一种融合时代的进步。
当然了,这一时期京剧演员创排剧目也有顾虑,因为京剧艺人游走江湖四处跑码头唱戏,有时候一些京剧艺人创立自己的戏班子,他们要维持一个戏班子演职人员生计。而他们在创排新戏上更加注重唱词、表演、题材上的变化,而在道具上基本都是传统一桌二椅,这样也更加省钱。但是现代戏不一样,在服装上花费就很大,因为都是要新做,这不像传统戏能够反复穿,并且许多道具都是没有的,所以在制作上花费也很大。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旦角赵派创始人赵燕侠老师就曾经表示,很多人都知道新戏好受欢迎,但是“饺子好吃我们搭不起醋钱”,而这个“醋钱”就是服装、道具上的高额花销。
这确实实话,就是时至今日许多地方的民营戏曲院团都是没有这个财力去创排新戏。河南豫剧院的院长李树建就曾经敬佩过那些活跃在民间的剧团,并且表示他们创排新戏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很有可能创排一出新戏然后不受观众欢迎,而最终但是一个剧团无非维持生计。
话说回来,京剧艺术在建国后成立了剧院团制度,而京剧演员也成为了体制内的文艺工作者,并且也改变了旧社会京剧艺人四处跑码头唱戏收益不固定以至于饥一顿饱一顿的困境了,以及旧社会“戏子”、“下九流”的受歧视的社会地位。当然了,这种方式现如今也是争议颇多,因为许多人因为这种方式打破了京剧艺术的原有生态,也间接导致了京剧艺人失去原有的斗志。
然而京剧剧院团也有一种好处,那就是有国家财政支持他们创排一些新的剧目。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各大京剧院团就开始了创排革命现代戏的尝试,因为京剧演员也想创排一些剧目歌颂人民,歌颂英雄,歌颂新中国,在年开了一个现代京剧观摩大会,文艺界负责人沈雁冰(茅盾)先生作了讲话,而京剧演员周信芳、张学津也是做了讲话,他们对于创排革命现代京剧都是十分赞成的。
像最初创排的革命现代京剧《节振国》、《白毛女》、《革命自有后来人》、《芦荡火种》(《沙家浜》前身)都很成功,并且十分受欢迎,而随之而来的就是《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再之后就是《杜鹃山》、《龙江颂》、《磐石湾》、《平原作战》等等。
说句实话,这些剧目从艺术价值上说确实有很高成就,并且凝聚了许多文艺工作者的心血,像于会泳、李仲林、李金泉、张君秋等幕后人员无可超越,而像童祥苓、钱浩梁、谭元寿、洪雪飞、马长礼、李丽芳、沈金波、刘长瑜、高玉倩、宋玉庆、方荣翔、贺永华、王忠信、李光等正反面角色都是不可超越的经典。
但是这些剧目产生于“文革”这一时期也是事实,这一时期其他剧目退出舞台,一些老艺人受冲击也是事实,所以对于这些剧目的看法也是不一样,有人看重他们的艺术价值,有认识恨屋及乌。所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这些剧目都是一个被雪藏的状态,就是后来重回舞台也是备受争议几经波折。
戏曲频道就曾经对于不播放“文革”时期的剧目,而播放比较多的反而是“文革”前期创排的剧目,举个例子像戏曲频道有一段时间频道播放《芦荡火种》,但是却不播放《沙家浜》。而播放这些剧目的称呼也逐渐发生变化,像最初只称呼现代京剧,而近些年逐渐称呼为“革命现代京剧”了。
《智取威虎山》是上海京剧院创排的剧目,这出戏位列“八大样板戏”之一,其中融合了李仲林、于会泳、关尔佳、沈利群等等幕后人员的付出,还有童祥苓、沈金波、施正泉、贺永华、孙正阳等主要人员在台上的付出。
然而近日山东卫视播放了京剧电影《智取威虎山》,并且清晰度非常高,而这出戏也唤醒了很多人的记忆。
其实这出《智取威虎山》没有问题,他是根据曲波先生的《林海雪原》改编创排的,并且其中的人物“杨子荣”、“沈金波”、“座山雕”都是有原型的,况且近些年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作品也很多。
真的希望山东卫视能够多多播放一些革命现代京剧,因为这些真是一代人的回忆。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爱传统的少年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