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一时火性起
不懂的轻重惹是非
你夫妻一时吵几句
不该将父王的江山提
虽然年幼不明理
也不该任性把君欺
按大礼本该申法纪
又恐怕冷淡了老臣郭子仪
倒不如成全君臣义
儿女的闲言不用提
先帝爷挣江山也非容易
保社稷他郭家功劳第一
也可算是挣来的
这是晋剧最喜欢的剧目《打金枝》里的一个片段了。细细品,总能品出中国自古以来的“人情社会”的味道。不同于其他名剧种,作为山西省的著名代表剧种,自然而然的少不了会在剧中掺杂着山西味儿。晋剧不仅仅在唱腔和表演方面具有梆子腔的激越和粗犷等一般特点,而且具有比较圆润和工细的独特风格。
90后大多数并不是喜欢听戏,而我可能是个意外吧。更多的可能是晋剧里夹杂着童年的记忆和浓浓的“人情味儿”吧。
小时候,爸爸妈妈忙于工作,把我寄在农村的奶奶家。或许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吧,以前总是喜欢跟着奶奶搬着小板凳坐在街门口看戏。听着舞台上吱吱呀呀地唱着,台下唢呐热闹地吹着,目不转睛的只有舞台上那些脸上画得花花绿绿的演员,当然还有舞台下那群绕着舞台转来转去的孩子们,偶尔也会加入他们,跑到舞台下去放鞭炮。被主家追着骂着,然而我们却很开心。
在晋北有这么一个习俗,送葬的人家一般都会找上一个戏班子,唱上一个下午。虽然不是专业的戏班子,但老人喜欢看就够了。然而随着90后的成家,戏班子慢慢被大妈们的广场舞所替代。然而就像我上面所描述的,晋剧里藏着我们的童年。
后来,再长大点儿,就开始听晋剧里的内容了。慢慢发现词曲其实远比那些演戏脸上化的妆有意思。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于是,渐渐开始融入其中,并试着为奶奶唱上一曲,虽然听着体验并没有那么好,可是奶奶高兴啊。有时候也为朋友唱上一曲,他们会讲:“这么老土的玩意儿,你咋还喜欢上了呢?”我总会嘿嘿一笑:“下次你们可以模仿一下舞台上画的花花绿绿的那个老头子的动作,看看会不会感觉特别好玩儿?”后来慢慢地他们也会跟着我吱吱呀呀的瞎唱。
我们一群小伙伴聚在一起,压着村子里的三轮车开着属于自己的“演唱会”,是关于晋剧的。
再后来,奶奶和爷爷都去世了,我也就随着爸爸妈妈回到了城里,接触这不一样的新鲜事物,却没一样是我喜欢的。时常想念着童年的一群小伙伴。想着那年我们在四大娘家门前的那棵大树下唱的《打金枝》,那时候也不懂歌词内容,就知道曲中讲的是唐代宗将女儿许配给汾阳王郭子仪之子为妻的故事。
再后来就越来越忙,开始上大学,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离家也越来越远了。知道了什么叫做“乡愁”?总是喜欢听山西民歌还有晋剧,每天只要有空,我就会放着这些东西,睡觉时也总会有二十分钟听戏时间或者听民歌时间。听着听着也慢慢明白了戏里丰富的情感,更明白了戏里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和人情味儿的中国古代社会。
再后来,就开始深入的了解晋剧。知道它是中国十大戏曲剧种之一,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剧种,流行于山西、内蒙古、河北和陕北等地。而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出现在明代的蒲州梆子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山西的四大剧种:蒲剧、晋剧、北部梆子和上党梆子。然而晋剧却独占鳌头成为了山西剧种的老大。当然了解这些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了解晋语区的风土人情。了解后,再去听戏,总是会有一种亲历剧中人物经历的感觉。
如今,还是喜欢着晋剧,更喜欢着家乡里充满黄土味儿的生活气息。以后不管走到哪儿,晋剧永远藏着童年,永远是心中最难割舍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