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人物在演出前一般主要角色都要“勾脸”,“勾脸”即“扮相”,古人常言“相由心生”,意即一个人的好与坏从相貌上就能分辨出来。所以“扮相”的好坏即代表这个人物的内心形象。戏曲演出,属于高台劝话形式,人物一出场,观众已辨是非,不用过多的舞台语言修饰,“扮相”已经完成八分的人物形象刻画,加上演技的衬托,一个鲜活的人物就被塑造出来了。“勾脸”的演变之路“勾脸”的由来,众说纷纭。最原始的雏形应该是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图腾崇拜中的巫术活动需要纹身和面具装饰。古老的藏戏仍然保留着这一特点,众多的出土文物也揭示面具的存在,陕西出土的商代青铜面具已经出现不同类型的面具,用于表现鬼神和兽类的形象。北朝时兰陵王戴面具参加战争的故事,说明相貌可以用面具来替代,这是最早的勾脸动机。《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北齐兰陵王高长恭,战力非凡,但容貌俊美,众人皆认为其乃文弱书生。为了提振士气,增加自己的威猛形象,他佩戴威猛无比的面具出战。文有文相,武有武威。身份的定位需要勾脸来完成,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当面具被画笔和颜料取代后,勾脸完成艺术性的变身。兰陵王的故事出自《旧唐书·音乐志》,而唐教坊音乐和宋元时期的勾栏瓦舍演出活动,正是我国戏剧文化的前身,在这一时期,勾脸扮相随着商业性演出的需要,走上戏剧创新的发展之路。为什么要“勾脸”?戏曲的“勾脸”行为,最大的目的是显示人物外在特征以及原型人物的内心性格,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强人物的感染力和戏剧效果,另一方面展示了舞台色彩效果,从而达到烘托整场气氛。“勾脸后”的人物性格已经定型,不同阶层的人不会因为历史典故的欠缺,认知方面的误差造成戏曲效果的不同观点。人物的好坏全在一张脸上,不需要交头接耳去讨论,去求证,你只需要欣赏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脸谱的种类我国戏曲脸谱经过不断的发张,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脸谱造型,由于种类繁多,难于数计。但万变不离其宗,勾脸常用底色还是黑、白、红三种,然后根据不同需要细分出红、紫、白、黄、蓝、绿、灰、金银色等等。另外,勾脸主要用于净行和丑角,演员勾脸又受流派和师傅偏好影响,勾法又各不相同,这里不能强调具体的勾法,尽管千变万化,各有奥妙,其基本特点相互之间差距并不是很大。脸谱色彩的基本含义1、红色脸,代表忠义、耿直、有血性。如关羽,吴汉等。2、黑色脸,表示性格严肃或粗鲁豪爽。如包公,张飞等。3、白色脸,象征奸诈凶险之人。如曹操,严嵩等。4、五花脸,象征威猛雄壮。如李逵,程咬金等。5、紫色脸,表示稳重有正义感之人,如徐延昭等。6、金色脸,一般用于神仙的神秘庄重感。7、丑角脸,表示市侩、势力,愚笨的一些形象,如娄阿鼠等,昏官等。脸谱艺术是我国戏曲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经过漫长的演出实践,目前已经逐渐成熟,并以谱式完善固定下来,成为我国戏曲艺术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又为我们的精神生活增光添彩。本文由文化过客原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