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形式优美,抒情性强,是我国影响范围很

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江西等省市,这一地区的剧种主要包括了上海剧种、江苏剧种、浙江剧种、安徽剧种、福建剧种、山东剧种、江西剧种。华东地区的戏曲历史久远,剧种最为丰富,这里既有百戏之祖的昆曲,又有享誉国际的越剧、黄梅戏等大剧种,同时还有一批地方性剧种如沪剧、绍剧、婺剧、莆仙戏、赣剧等,呈现出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的局面。而其中昆曲被尊为“百戏之祖”。“百戏之祖”昆曲昆曲,又叫“昆腔”“昆剧”,其雏形形成于江苏昆山地区,是我国影响范围很广的最古老的大型戏曲之一。昆曲的前身是南戏。约在明朝初期,南戏流传到江苏昆山地区,与当地的语言、民间音乐相结合而产生了“昆山腔”。明朝中期,昆山腔被称为南曲戏文的“四大声腔”之一,但在当时并未产生很大的影响,也未在群众中得到广泛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江苏太仓音乐家魏良辅经过10多年的努力,彻底改造了昆山腔,总结出整套规范的昆曲唱腔,昆曲唱腔体系就此形成,被称为“水磨腔”。昆曲《牡丹亭》海报不久,昆山作家兼音乐家梁辰鱼继续研究和打磨昆山腔,并为此写了一部以昆山腔为主的传奇《浣纱记》,使昆山腔开始在剧中运用。在梁辰鱼的影响下,一些文人雅士争相效仿,都为昆山腔写传奇剧本。明万历年间,昆曲的影响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昆曲也在不断地发展,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之后,昆曲长期在戏曲界独占鳌头。清军入关使江南地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昆曲班社解散,昆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清康熙年间,昆曲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昆山腔传奇《浣纱记》剧照但是,在当时那个夹缝中,竟然绽放出两朵昆曲的奇葩,那就是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很快,北京城里几乎家家戏班都上演这两部作品。清末,昆曲因各种原因,又走向衰落。民国初年,南方尚存的几个昆班也临近消亡的边缘。为了使昆曲得以保存,挚爱昆曲的张资东、穆藕初、徐凌云等人士,在苏州创建了“昆剧传习所”,邀请仅存的昆班“全福班”的老艺人进行授讲,学员均为“传”字辈,在这些热爱昆曲艺术的艺人们的艰苦努力下,终于保住了传统的昆曲艺术。昆曲《长生殿》剧照经过近年的发展,众多音乐家、昆曲艺人的不断改造,昆曲在唱腔、音乐、节奏等方面都形成了极为严格的规范。昆曲的曲调以清新婉转、韵味悠长见长。念白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吴依软语的特点,颇似当地人平日的说话。丑角的说白更是用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乡土特色鲜明。音乐板式节拍通常使用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等。在表演时,会根据剧情的发展和剧中人物的情绪而变化。昆曲《桃花扇》剧照伴奏乐器基本由管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三部分组成,管乐器以笛子为主,辅以箫、大小喷呐和笙;弦乐器有琵琶、三弦、月琴、筝、二胡等;打击乐器以鼓、板和小锣为主,还有大锣、畅锣、云锣、齐钱、小钱、木鱼、堂鼓等乐器。昆曲属于南戏系统,其角色与南戏相似,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门为基础。发展到清朝中期,昆曲有了“江湖十二角色”之说,有“男角色”的副末、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女角色”的老旦、正旦、小旦、贴旦,还有打浑的一人,称为“杂”。昆曲伴奏乐器后来,角色行当继续丰富和完善,小生和旦角成为主要角色,分类更加细致,其中小生又分为:大冠生、小冠生、巾生、鞋皮生和难尾生五类。旦角又分为:老旦、正旦、作旦(可扮男孩子)、四旦、五旦和六旦。昆曲中,各角色人物特点突出,服饰样式繁多,讲究色彩和装饰,还运用了脸谱。尤其是在明清传奇中,剧目的人物穿戴更为丰富,仅巾冠就有冕施、模头、晋巾、唐巾、方巾、束发冠、不伦帽等各类区分,衣着也有红袍、青袍、圆领、布衣、破衣、绣袄、裙等类别,让人眼花缭乱。昆曲演出剧照昆曲的舞台比较简单,可以随时搭设,象征意味强。一般一张桌子代表山坡或楼台。两把椅子并排分开,配以帐子、布围之类,即象征门洞或高墙。昆曲表演中“歌”“舞”“介”“白”等表演手段配合使用,将歌唱与舞蹈巧妙结合。舞蹈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形成了一整套“载歌载舞”的严谨表演形式,使得昆曲形式优美,抒情性强,动作细腻、精湛,成为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6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