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中国的乡村音乐聆听黄梅戏的曲中

「本文来源:新华社」视频加载中...“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一曲《天仙配》,乐声婉转动人、唱词欢快流畅,和其他黄梅戏一样万千传唱、经久不衰,不仅“植入”了天南海北的中国人心中,还得到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外国“戏迷”的喜爱,被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9月26日至10月8日,第九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在安徽省安庆市举办。作为戏曲界知名度极高的艺术盛会,6类30多场活动将在这座长江岸边的“黄梅戏之城”逐一登场,涵盖了当前黄梅戏领域最优秀的演出团队、最新的创排剧目,申报剧目数量也创下历史新高。9月26日,在第九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开幕式上,黄梅戏演员演出开幕大戏《不朽的骄杨》。新华社记者黄博涵摄台上“戏”,亦合心中“情”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逐渐融合并发展起来,起源于湖北黄梅,壮大于安徽安庆。它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一起,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唐代黄梅采茶歌就已盛行,经宋民歌、元杂剧的发展影响,黄梅戏逐渐形成了民间戏曲的雏形,至明清戏风更盛。在漫长的“演变”中,黄梅戏不断吸收汉剧、楚剧、高腔、京剧等众多戏曲剧种的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质朴柔美、悦耳动情,这是黄梅戏区别于其他戏曲的重要艺术特色。”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李光南说。在他看来,黄梅戏是难得的兼具“好听、好懂、好学”三种特质的地方戏曲,不仅贴近南北方言、贴近通俗音乐,更贴近生活,贴近“民间表达”。像《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优秀剧目,唱腔淳朴流畅,抒情真实明快,表演活泼细致,虽说是“戏”,却能带给人们巨大的情感熨帖。9月24日,在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在校园内练习黄梅戏。新华社记者黄博涵摄今年6月,一家短视频平台发布的非遗数据报告显示,黄梅戏在平台上已获赞万次,是最受网友欢迎的地方戏曲。而在安庆,黄梅戏更是“人人都爱、人人能唱”。既守“正”,也有常“新”时年,梅兰芳在一次采访中对京剧发展提出了“移步而不换形”的主张,这种既保留传统戏剧古典艺术魅力,又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改良创新,而不冒进“动大手术”的思想,一直被其他中国地方戏曲所推崇、遵循。年,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黄梅戏作为一项文化遗产得到了最高级别的认可、保护,也使得更多人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