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传统戏剧当中,有很多戏剧是根据地方命名的,来自江苏无锡的锡剧也不例外。锡剧是流行于杭州、嘉兴、无锡等地的传统地方戏剧。锡剧相较于其他地方剧种来说,它是一种比较冷门的戏剧。
那么这种戏剧是怎样形成的呢?在清代乾隆时期,江苏各地流行了以男女对唱的形式,说唱故事等方式的一种山歌。这种山歌在当时称作“东乡调”。锡剧就是由这种名叫“东乡调”的山歌衍变而成的。在太平天国前后的那段时期,“东乡调”与地方特色充分融合,又发展成了一种新的戏曲形式,这种戏曲形式以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为主,其名为“滩簧”。由于地方方言的影响,滩簧也分为了无锡以及常州等地方滩簧。在滩簧的发展过程中,滩簧充分吸收了民间花鼓戏、采茶灯等戏曲形式,最终形成了滩簧小戏。滩簧小戏后与锡派剧种结合后,改称为“常锡文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常锡文戏”又改名为“常锡戏”,最后在年,“常锡文戏”简称为我们今天熟悉的“锡剧”。
为什么说锡剧是吴文化的佐证呢?可能很多朋友都对吴文化不太了解,其实吴文化就指的是吴地文化、江南文化、苏州文化等。吴文化主要是吴国的文化,但同时也包含了各个历史朝代的文化精髓。每一种地方文化,都有一种精神理念。而吴文化的精神理念就是江南地域特色。锡剧作为江南地方文化的代表,不仅在发音、服饰以及演唱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江南特色。同时,锡剧是在农村发展起来的剧种,它深受农村乡土气息的影响,在戏曲唱作,唱腔方法等方面,都体现了自身独特的特点。
拉弦乐器在江南一带十分著名,而正因如此,锡剧的伴奏乐器同样以二胡为代表的拉弦乐器为主。锡剧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加入了一些打击乐器来丰富戏曲的可塑性。到现代社会时,在部分曲目中,还能看到西洋乐器小提琴的身影。这也充分说明锡剧的兼容性以及可塑性都是非常强的。
锡剧一般以“唱”为主,但是在舞蹈动作、形体姿态等方面也同样得到了重视。为提高锡剧艺人在台上的表演能力。锡剧剧团在表演上还充分学习京剧、昆剧等艺术手段。艺术是相通的,通过京剧、昆剧等传统艺术的鉴赏、研究、学习,可以进一步触发锡剧创作的灵感,从而留下更多让人喜爱的锡剧作品。
现如今,江苏无锡已经开始了锡剧保护以及传承计划。将锡剧融入生活,将文化植根校园。对于每一个戏剧来说,人才是根本,观众是基础而传承至关重要,无锡致力于弘扬锡剧文化,让锡剧成为无锡这一城市闪亮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