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节清初戏曲
李玉等苏州剧作家的新编历史剧李渔的风情喜剧一、吴伟业和尤侗寄托心曲的抒情剧。(一)吴伟业《秣陵春》传奇和《通天台》、《临春阁》杂剧。1、为李玉《北词广正谱》作的序:“今之传奇,即古者歌舞之变也。然其感动人心,较昔之歌舞更显而畅矣。盖士之不遇者,郁积其无聊不平之慨于胸中,无所发抒,因借古人之歌哭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而我之性情,爰借古人之性情,而盘旋于纸上,宛转于当场。”其3部戏曲都是借历史人物而随意生发,抒其胸中之抑郁牢骚。2、《临春阁》牵合南朝冼夫人和陈后主、张贵妃故事,其中对女色亡国论不满,借冼夫人之口指出“文武无人效忠”,“把江山坏了”。(《清人杂剧初集》)3、《通天台》演梁沈炯故事,表示气节。4、《秣陵春》传奇情节奇幻,演南唐亡国后,徐适和黄展娘爱情故事。5、尤侗《梅村词序》:“所谱《通天台》、《临春阁》、《秣陵春》诸曲,亦于兴亡盛衰之感三致意焉,盖先生之遇为之也。”(《西堂杂俎三集》)“遇”,即吴伟业眷恋明皇帝的情结,抒发亡国之悲;剧中写徐适受宋皇帝赏识,联系吴伟业被迫应荐出仕清朝事情;隐寓着徘徊于旧恩与新遇、名节与功名之间困惑和无奈的矛盾心理。6、剧中曲词学元曲明传奇清丽一格,清新自然;而作剧却不当行,杂剧情节平板,传奇失于冗杂,表现出案头化倾向。(二)尤侗,字展成,号悔庵,晚号西堂老人,有《西堂全集》。1、有5部杂剧和1部传奇。2、杂剧:《读离骚》演屈原遭谗放逐故事;《桃花源》演陶渊明辞官归田隐居成仙故事;《清平调》演李白奉诏赋诗中状元故事;《吊琵琶》演王昭君和番、蔡文姬祭青冢故事;《黑白卫》演聂隐娘故事;前四种借历史才人故事抒个人怀才不遇的悲愤、期望。3、《钧天乐》传奇、(1)基本虚构,演书生沈白(字五虚)杨云(字墨卿)故事。(2)以主人公在人间、天上的不同遭遇,表现对现实中科举黑暗的不满。(3)上卷宣泄抑郁不平气,嘻笑怒骂;下卷写天界,随意编造,了无意趣。(4)尤侗戏曲虽多有牵合无稽,但多发自痛切之情,反映出怀才不遇的文人心声。清初这一类剧作家不少是诗文大家,他们以馀事作剧,大都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不惜添加奇幻乃至荒诞的情节,然曲词雅致,增强了戏曲的抒情性,减弱了戏剧性,更忽视舞台演出的特点,也就多成案头读物。二、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剧作家—大都与舞台表演紧密联系。(一)该作家群概况:1、明末已开始编剧生涯,并有作品广泛演出;入清后仍活跃,但发生转变。2、跨明清苏州剧作家:李玉、朱素臣、朱佐朝、叶雉斐、毕魏、丘园等。(1)朱素臣名,《十五贯》(又名《双熊梦》)。(2)朱佐朝字良卿《渔家乐》。(3)丘园字屿雪《虎囊弹》、《党人碑》。(4)叶雉斐名时章,代表作《琥珀匙》。(5)毕魏字万后,代表作《三报恩》。3、大都名不见经传,通曲律,长期为供应戏班演出而编剧。4、基本倾向、风格大体一致:(1)初多取材于“三言”和其他历史传说故事,反映市井间的伦理问题,劝惩意识较重,剧中出现许多下层人物形象,道德伦理观念较浓重,但也透出平民愿望。(2)编剧目的是为演出提供剧本,考虑舞台演出要求和效果,改变以曲词为核心的戏曲观念,把戏剧结构放到重要位置,增强戏剧性,曲词趋向质朴,宾白地位提高,丑角宾白往往有方言特点。(3)苏州剧作家事实上已成为一个群体,一个戏剧文学流派。5、明清易代影响:使其由主要关心社会平凡生活的伦理问题,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