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至善博学笃行山西大学发挥综合性大学优

山西大学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出高雅多彩的校园文化,寓教育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中。

博闻强识宽口径培养人才

9月13日晚,阵阵喝彩声从教室传来,只见青年表演艺术家方建身着蟒袍,头戴六尺长翎,舞动翎子,展示出许多优美身段,边唱边讲解,同学们还可以亲手触摸长翎。

这是校本通识课“文史哲经典与文化传承”模块中“晋剧身韵技巧与脸谱服饰”课程,老师扮演的是小生,饰演折子戏《小宴》中的吕布。他通过摆翎、甩翎、竖翎、旋翎、扫脸等演示向同学们讲解晃、抖、弹、掏、衔等翎子功技巧和人物表现出的心情。带领同学们探索戏曲之美,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这只是山西大学通识课程的一个缩影。

“大脑探秘与类脑人工智能”“艺术中的物理学”“动物的求偶行为与人类的择偶”“厨房里的化学”“昆虫的社会”“饮用水安全与现代生活”“公路概论与安全驾驶”“科学原理与人文精神”“葡萄酒酿造、文化与品鉴”“走进核能”“以自然为师——仿生材料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疾病考古学”“宝石矿物鉴赏”“国学与人生幸福”“山西美食及地方文化”“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体育中的审美”“红色家书导读”“技术创新风口——从量子科技到元宇宙”“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典型案例分析”

多门课程,7个模块,山西大学通识课程内容涵盖文史哲经典与文化传承、社会发展与现代性认识、科技进步与科学认识、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四史”教育、体育俱乐部(阳光体育运动)、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

这些课程在设计上淡化专业教育,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知识视域”,突出学科交叉性和专业融合度,把跨专业的思维方法和普适性技能作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以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优化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山大往事”课程是文史哲经典与文化传承模块中的一课。这个模块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通过品鉴文学之美、感悟历史之美及对人类思想领域的探索,启迪求真与思辨的智慧,带领学生掌握国学知识、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历史文化学院级本科生兰瑞上了一个学期的“山大往事”课程之后,感觉到:“更深入地了解学校的历史,校训演变、校庆日考订背后的故事……这些都让我作为一个山大人感到骄傲与自豪,也更加珍惜在山大的时光。”这些系列课程,促使青年学子对山西大学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丰厚的历史底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强化了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激励他们续写山西大学继往开来的新篇章。化学化工学院级本科生白云在“国学与人生幸福”课程上听到了很多真实案例,与同学们的互动也令她受益匪浅,许多接地气的课堂提问令她领悟到了很多:“学会了要与人为善,面对事情要理智分析,在亲情、爱情、友情中要学会自我调节,还懂得了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挫折,要从多个角度分析看待,找到解决方法。”

社会发展与现代性认识模块涵盖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课程带领学生深入思考置身其中的现代社会,了解不同学科认识现代社会的方法,批判性地反思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建构美好的未来社会。美术学院级本科生李京霖选修“哲学与生活”之后感慨道:“不知不觉中哲学与生活课就结束啦,感觉受益匪浅。无论是从文化的自我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还是最后一堂课关于对爱的艺术的探讨,对我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收获。没想到哲学课也会这么丰富有趣,老师从各种角度来给我们作了通俗易懂的讲述,让我作为一名非哲学专业的学生也理解了很多知识,而且老师很注重引领我们应用好理论知识,对我的生活和学习都有所帮助。”环境与资源学院级本科生姜斐选修了“心解人生之惑”课程之后,他最大的收获是:“让我初步了解了心理学与社会学知识,课程对于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与个体行为做出了规律性总结,真是非常有趣的科学,今后我会带着问题继续学习下去!”

“神秘的植物生活”“科研作图与数据可视化”等科技进步与科学认识模块课程主要涵盖科学领域的基础科学与前沿领域,以科学思维和方法展现大自然内在的法则,使学生理解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中某些问题的认识过程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观察、思考、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体育学院级本科生张昳祺在选修“神秘的植物生活”这门课前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听了两节课后,又从中发现了更多学习的乐趣:“老师分别从恐龙时代和植物学的角度为我们作讲解,更加激发了我对大自然的兴趣,我要充分利用课堂上学到的植物学知识,去更好地了解自然,发现自然,更好地改造自然,从而创造一个更美好、更绿色的地球家园。”这门选修课不断地刷新着外国语学院级本科生管帅对美丽自然的看法:“荒芜之中孕育生命的地球,地球上脆弱而又充满奇迹力量的原始生命,我通过课程聆听到了数以千万计的岁月中生命欢腾的乐章!”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级本科生李晨凯曾在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他在完成“科研作图与数据可视化”课程之后,讲道:“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科研作图与数据可视化是做科研的基本能力。在平时的科研任务中,每当需要绘图时,我都会利用这门课所学技能轻松完成任务。特别是在数学建模竞赛中,我利用课堂所学不仅绘制出了精美的图,可视化还帮助我从数据中迅速得到准确结果。”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模块涵盖艺术领域中音乐、绘画、建筑、戏曲等不同领域的思想与名作,带领学生提升个人审美品位与生活意趣。美术学院级本科生张秉新在选修“山西民歌概况及欣赏”课的这一学期里,多位老师轮流授课,对山西各地区民歌的风格面貌从地理、民俗、文学、历史、语言、艺术等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生动活泼的展示与讲解,他通过课堂欣赏到了各地民歌小调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收获颇丰:“老师带领我们进行音乐鉴赏和学习演唱。活跃、丰富多彩的课堂深深地吸引着我,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情真意切,具有山西独特艺术风格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曲调激发了我学习音乐的兴趣。在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聆听与体验中,我们参与学习、演唱音乐,提高了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使不常接触声乐艺术的我近距离感受到了声乐艺术与山西民歌的无穷魅力。”

创新创业教育模块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大学生成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互联网思维与创新创业”课程通过游戏接龙、游戏寻缘与临时团队组建、团队研究、团队探索和团队实战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感受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乐趣,同学们乐此不疲,能激发出大家的表现力、组织力、领导力、创新力……在课程中学会思考,敢于表达,团队协作,取长补短,最终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老师并不是要为我们提供准确的发展方向,而是教会我们如何找到科学合理的创业方式。”这是自动化与软件学院级本科生付振完成课程之后最大的收获。级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张骏卿,从课程中学到了通过正确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学会去问为什么,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最重要的,不管将来遇到多少问题,要想解决就要去分析,找到解决办法,学会发现和思考潜在的规律,为利用这些规律创造价值。”

这些课程在开发设计时聚焦并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课程实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培养,促进大学生思想品格和思维方式、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国际视野和竞争力、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全面持续发展,最终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清音入耳用艺术启迪智慧

在山西大学,你可以去观看一场活力四射的街舞表演、欣赏一场令人捧腹大笑的小品、聆听一场声情并茂的诗歌朗诵,享受悠扬的笛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

高等学校的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知识和智力的教育,还有情感和道德教育。对于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来说,音乐艺术教育是一种良好的德育教育途径。山西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把音乐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艺术教育陶冶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传递给青年学子积极乐观的情绪,在强烈的心理共鸣中激发出学子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的坚定信念。学校抓住重大纪念日和关键节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接近、欣赏音乐之美,赓续优秀文化传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与文化观。庆祝建党百年文艺以合唱、独唱、诗朗诵、舞蹈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生动表达出山大人对党的无比热爱与美好祝愿,演出以全体观众起立齐声演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结束,沉浸式的体验强烈地激励着全校师生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新征程。庆祝建党周年专场音乐会秉承思政与艺术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理念,通过为学生搭建高水平的实践平台,将思政课融入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当中,有直接参与组织和演出的学生,还有喜爱艺术表演的观众,通过多种参与方式引导青年学子把握时代脉搏,厚植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学校举办的“党史教育课程思政公开课”示讲活动中,三百余名师生跟随音乐学院逯璐老师对《游击队歌》的讲解,重温抗日游击队的战斗生活。“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从一句句歌词的演唱中、从一个个音符的解释中,青年学子了解老一代音乐家贺绿汀创作的背景、过程,体悟游击队员在敌后艰苦环境中蔑视敌人、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随着幕布逐渐拉开,清脆的小鼓声伴着悠扬的琴声、锣声四面扩散开来,一群穿戴好行头的戏曲表演者们在偌大的戏台上一字排开,好戏开始了……这是晋剧艺术传承社在第二十四届“祝福祖国”百花奖美育作品展演《打金枝·坐宫》选段的一场演出。山西大学晋剧艺术文化传承基地获批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成为全国唯一一所高校晋剧艺术传承基地。基地扩大公选课程规模,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开设有《晋剧鉴赏》《戏剧中的山西印象》等校本通识课,聘请全省多位晋剧研究专家、晋剧表演艺术家为学生讲授晋剧历史、唱腔、服饰、动作等知识,在校园里广泛开展各种表演活动,带动大学生感受晋剧文化。

低沉悠长的二胡声、明亮活泼的长笛声、高亢嘹亮的唢呐声......在音乐学院民乐系“教学与示范”音乐会这样一场视听盛宴中,你可以感受到莺歌燕语的春天、火花飞溅的楚汉战争、莽原上呼啸而过的风和狂奔的马......享受音乐带给人的震撼力量。男中音歌唱家周飞独唱音乐会、郑斌中外声乐作品音乐会、赵毅超钢琴独奏音乐会中国作品专场、武晓峰教授钢琴独奏音乐会......至年音乐学院先后举办了40余次面向全校师生的活动,包括声乐演出、器乐演出、舞蹈演出、学生活动等,促进学生接近美、欣赏美从而创造美,以美为媒,沟通世界,连接中外,进一步提升学生审美趣味。第三届学生艺术节话剧场、“好声音”专场、乐队&街舞专场等活动受到全校师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