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电视剧《勇敢的心》成为年度大剧,纷纷占据各大卫视收视冠军的宝座,更是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在剧中,一个瘫痪的老太太却控制着整个家族,成为了全剧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个人物。
这个看似自私自利的老太太,其实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版诸葛亮。特别是在被灭门的那场戏时,她为了活下去把所有的尊严和荣辱都隐藏在心中能屈能伸。无人不被她的演技所震撼。
而饰演瘫痪老太太霍白氏的演员就是张少华。她13岁学习评剧,43岁“半路出家”接触电视剧,68岁首次获奖,71岁才凭借丑娘走红。
从艺数十年,张少华演过了几十个老太太的角色,被亲切的称为“母亲专业户”。
如:《大宅门》中香秀的妈。
《海棠依旧》中的袁母等。
而张少华最初学艺,她却只是为了吃上一顿饱饭。
一、
张少华出生在北京南城的一个贫苦家庭里,早在她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母亲带着四个孩子改嫁给了一位工人又生了四个孩子,在这个大家庭中由于孩子多,吃饭成了最大的问题。
张少华曾回忆说:小时候吃饭时,每顿饭都吃得非常小心翼翼,哪怕是一根咸菜丝一小块窝头渣掉了,都要捡起来放进嘴里吃掉。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张少华作为家中年长的姐姐,虽然心疼母亲和弟弟妹妹们,一心想帮家里减轻负担,可年幼的她却也帮不上什么,只能盼着自己早早长大早点挣钱。
在她13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遇,她在路边看到中国评剧院正在招演员的信息,而每个月16块钱的生活费是张少华应招演员最大诱惑点。
张少华后回忆称:那时候哪知道什么唱戏啊,当时只想家里出去一个人,就少一吃饭的,就能减轻家里的负担。
当时考试的题目是唱歌和跳舞,可饭都不曾吃饱的张少华又怎么会这些文艺呢。
不会唱歌她就唱了一首人人都会的《社会主义好》,不会跳舞她就来了一段广播体操,也许是老师被她的努力打动,没有任何评剧表演经验的她误打误撞的考进了中国评剧院。
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张少华的这个举动不仅帮家里减轻负担,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二、
学艺的日子都是不容易,每天天没亮张少华就得起床练功,吊嗓子。在当时学艺如果唱不好,动作做不到家,老师打骂都是理所应当的,张少华也没少挨打。
但是,张少华从没有喊过累叫过苦,她只盼望着自己能够早一点出师登台唱戏,成为一个正式的演员,多挣些钱来贴补给家里的母亲和弟弟妹妹们。
因此,张少华比别人更刻苦,付出了更多的努力。然而,张少华的评剧之路却并没有一帆风顺。
在评剧院6年,张少华学了6年的青衣,青衣在旦行里占着最主要的位置,所以也叫正旦。
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而毕业时,张少华身材特别瘦小,虽然学的是青衣却因为个人形象不够高大英姿,无法担当英雄人物。
无奈之下,从那以后张少华就开始往彩旦和老旦上下起了功夫,所谓彩旦也就是俗称的丑婆子,是指在戏曲中扮演丑角的女性,表演化妆都很夸张,并且大多为配角,戏份少很难出彩成名角。
那个时候,张少华和赵丽蓉老师是一个评剧团,两人经常一起演出。
年,《杨三姐告状》和《花为媒》这两出评剧被搬上了大荧幕,张少华和赵丽蓉同时获得了出演的机会,可让她们两个都没有想到的是,通过这次拍电影的经历两个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在电影《花为媒》中,张少华和赵丽蓉都是饰演媒婆,张少华演的是二大妈,赵丽蓉演的是阮妈。
在电影《杨三姐告状》中,张少华演的是最坏的大嫂子,而赵丽蓉演的是杨母,虽然二人都是演的彩旦配角,可由于赵丽蓉演的是正面角色,因而更受欢迎一些,知名度也就更高一些。
在参演完两部电影后,有了一些名气的赵丽蓉成为了第一个主动离开评剧院的人,而张少华因为舍不得铁饭碗没有离开,当她看到赵丽蓉日后的发展,她的内心开始动摇了。
赵丽蓉离开评剧院后,因小品表演而红遍大江南北,之后又相继出演了很多影视作品,如《西游记》中饰演车迟国王后,电视剧《苍生》中饰演田大妈,而《红楼梦》中刘姥姥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更是凭借《过年》母亲一角,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大奖。
另一边,虽然张少华的一开始并没有离开评剧院,但有时也会偷偷出去演一些小角色,渐渐的,张少华喜欢上了影视剧表演这种艺术形式,唱了三十多年评剧的张少华最终下定决心,从评剧团脱离出来,从事自己热爱的影视表演,可是,当时的张少华在影视圈根本没有知名度,只能从跑龙套开始,让她想不到的是这龙套一跑就是十多年。
三、
在那段时期,为了有机会演戏,张少华经常和许多群众演员在剧组门口等戏,不管是有没有台词还是几秒钟的戏,她都演的十分认真,如年《武则天》中,她出演一个没有台词被冷落的嫔妃,只有几秒钟的画面一晃而过,而在《还珠格格2》中舅母的角色,虽然有台词但戏份少的可怜。
直到她遇到了她生命中的伯乐张国立,才开始她的成名之路。
年,《康熙微服私访记2》在筹备拍摄时甄选演员,巧好需要一个媒婆的角色,副导演跳来跳去最终选中了张少华,张少华上妆之后,被带到总导演张国立面前试了几段戏后,张国立说:不错,就是你了。
剧中张少华媒婆的表演可圈可点,虽然戏份不多但观众记住了她,更让张国立记住了她。
那时,每当拍张少华的戏基本都是一遍过,这让张国立很是佩服。从此,张国立的多部作品中都邀请张少华来出演《铁齿铜牙纪晓岚》《五月桂花香》等剧中,都能看到张少华的身影。
随着戏剧数量的增多,张少华也从一个专业龙套逐渐在观众面前变得脸熟。虽然张少华的名字大家可能还不是很熟悉,但看到这张标志性的满脸褶子的笑脸,观众便一眼就能认出她。
年,68岁的张少华凭借《秘密》中母亲一角,获得了十一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女主角,这也是她从影多年来第一次获得大奖的肯定。
不过,在当时白玉兰奖当天的颁奖现场,张少华的得奖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成了当场最大的冷门。
原来,张少华的名字根本没有打进参赛片《秘密》的字幕,但是观看该片后的外国评委一致对她的出色表演印象深刻,觉得她饰演的妈妈一角非常令人感动,于是评委会经过讨论后决定,将这位本不被看好的配角挖掘成主角并授予最佳称号。
得奖后的张少华依然不骄不躁,每次拍戏之前她都是笨鸟先飞,早早的就把台词背好,不想因为自己而耽误别人,她一直把自己当作一片绿叶并时时以绿叶精神提醒自己: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演戏好坏不在于戏份的多少。
四、
真正让张少华走红的是年上映的电视剧《我的丑娘》,这也是张少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担任女主角。
在全剧中,悲情的丑娘有特别多的哭戏,直到全剧拍完时,据说张少华居然能哭出整整一杯的眼泪,而这些泪水她竟然没有用过一次眼药水。用张少华的话来说:情到那了,就会热泪盈眶。
而现在的演员又有多少人可以这样去演戏。
而在拍张少华上街乞讨要饭的戏时,剧组采用了偷拍的形式,采用这种形式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考虑:一是怕路人围观,影响拍摄进度。二是大家都觉得偷拍的效果会更生动。
果然,这场戏成为了是全剧中最让人心酸的一场戏。
当天拍摄时,由于张少华逼真流露真情的表演,路人真以为张少华是一个要饭的老太太,好多人往她要饭的碗里塞钱,有人给她钱了,她就赶紧还给人家跟人家解释我们这演戏呢。可有的人居然还不相信。
《我的丑娘》播出后,立刻红遍了大江南北,剧中的丑娘赚取了无数人的眼泪,张少华也从一个对观众来说仅仅是脸熟的演员,转变为能够清楚叫出名字的女演员。
原来幸运女神从来都不会缺席,只是晚到了一些,这一年张少华已经71岁。
成名后的张少华也给自己接拍戏立了两条规矩:一是不提片酬,二是无论接拍什么角色,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把角色演好,张少华说:人家给了我这么好的机会,我只有把戏演好才对得起人家。
在陈凯歌指导的《梅兰芳》中,她在剧中饰演梅家的老保姆,虽然在影片中她只有几场戏,但仅人物塑造笔记她就写了几十页纸,无论是演技还是敬业精神让很多年轻演员都自愧不如。
在冯小刚导演的《温故一九四二》中,张少华饰演母亲一角,因为剧中要求说河南话,张少华每天从早练到晚,并用录音笔录下反复听,并和导演说:如果你们觉得我说的不行就换演员吧,我不想辜负你们的信任。
年,张少华接受导演郭靖宇的邀请,抛开以往所有深入人心的穷苦形象在电视剧《铁梨花》中饰演一个家财万贯的富家老太太。
剧中,张少华和魏子饰演一对母子,她面对儿子和五房媳妇之间的明争暗斗,她时而爱媳妇如自己的亲女儿,时而又心狠手辣鞭策不守规矩的媳妇们,张少华把这个家里最权威的人物,演的活灵活现。
张少华活跃荧屏数十年,她演绎的每一个角色都游刃有余。她曾说:我不尽心尽力,不配演员二字。她爱戏如命,无论角色大小,她都认真对待,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戏痴”,让人尊敬的老戏骨。
结语:
在我们的心目中,张少华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慈祥的母亲形象,她的名字总是和朴实、善良联系在一起,可是作为母亲,张少华却不是一名合格的母亲。
张少华在生完孩子三个月后,就离开了家为她热爱的表演事业而奔波,没有尽到一个做母亲的责任。为此,张少华一直心存内疚,所以张少华后来把儿子接到身边后就喜欢穿他的衣服,无论她走到哪,都会感觉儿子就在她身边。
如今,张少华不仅和儿子相处融洽如同哥们,更是早已晋升为了奶奶,生活平凡而幸福。
不过近日,83岁的张少华住院照曝光,状态并不是很好,身体越来越瘦,背也越来越驼,岁月不饶人啊。只希望她可以早日康复,长命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