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月14日被称为“西洋情人节”,是全世界情侣重要的节日之一,浓情蜜意的巧克力、热情似火的玫瑰,都是倾诉爱意的最佳良器,而这一天也是许多单身者表达好感的关键时刻。虽然中国的七夕节带点分离的哀伤,也是爱情的千万种样貌之一,传统戏曲与古早歌曲中,也有许多歌颂爱情的经典。
《莺莺传》为唐传奇中著名的爱情短篇小说,元代王实甫据此改编成杂剧《西厢记》,名列中国“六才子书”之一,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可见一斑。唐代诗人元稹的好友杨巨源以《莺莺传》写了首《崔娘诗》:“清润潘郎玉不知,中庭蕙草雪消初。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另位好友李绅也写了长篇叙事诗《莺莺歌》,可惜今已不存,不过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有引用。
莺莺传《莺莺传》在两宋流传甚广,宋代“苏门四学士"的秦观,曾写《调笑令.莺莺》:“春梦,神仙洞。冉冉拂墙花影动。西厢待月知谁共?更觉玉人情重。红娘深夜行云送,因亸钗横金凤。"截取《莺莺传》知名的“待月西厢”桥段,一字一句展现了张生到花园急迫想见到莺莺的心情。
宋太祖次子燕王赵德昭的玄孙赵令畤(赵德麟),写过《商调.蝶恋花》的鼓子词:“宋玉墙东流美盼,乱花深处曾相见。蜜意浓欢方有便,不夸浮名,旋遣轻分散。最恨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以崔莺莺的角度,责骂张生这位负心汉。鼓子词是宋代的一种说唱表演形式,由韵文与散文构成,因伴鼓歌唱而得名。
西厢记宋代杂剧还有《莺莺六么》的名目,金朝也有《红娘》,可惜都失传了。金朝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则是将《莺莺传》张生抛弃莺莺的结局改写,最后张生在红娘的帮助下,与莺莺一起私奔,不再是悲剧收尾。大团圆的快乐结局也出现在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王实甫版本的《西厢记》情节与元稹《莺莺传》完全不同,张生不仅是莺莺的救命恩人,赴京赶考后也与莺莺相守。王版的《西厢记》在明清流传,而现代也有不少影视改编作品。
究竟《莺莺传》有什么魅力,能让无数后代文人以这个故事为题材进行衍生改编呢?其实在唐传奇中不乏有许多才子佳人类型的小说,不少与《莺莺传》的结局一样以悲剧收尾,《莺莺传》的独特性在哪里呢?细看后世学者的研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