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文化使者毛文斌先生
乐都作家、作者近年来出版的部分人文书籍
“巨石斜横碧水涯,石边松下有人家。春风不早来空谷,四月深山见杏花。”作为“彩陶之乡”和“南凉之都”的海东市乐都区,迈步走向了兰西城市群发展的前沿,一个初具规模的高原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彩陶之乡”正在讲述着全新的故事。
与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相呼应的是,乐都区的文艺事业亮点频现。历史悠久的地域文化为作家、作者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五十多位作家、作者躬耕于文艺园地,一百多部文艺作品公开出版亮相。阵容强大,引人注目,形成了青海文艺界的“乐都现象”。
历史视野中的人文景观
在青海,乐都的文化教育久负盛名,人才辈出,星光灿烂。
据年乐都县白崖子出土的汉代三老碑文的记载表明,三老赵宽在年前的汉代就在乐都一带办学授徒,培养人才。
东晋时,南凉秃发乌孤建都乐都后,大力兴办教育,曾设过学校,选出德高望重的先生教育贵族子弟,在兴盛时候,还提倡过儒学,甚至还试行过类似科举的制度。
隋唐以后,青海河湟流域文化教育发展已有了雏形,私塾、义学等新的文化教育形式萌生。明朝开始开办一定规模的教育,明孝宗时,州县均设置社学,凡民间儿童15岁以下者一律到社学读书。清代,规模大的乡、区、堡内均设社学。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年),福建光泽人何泽著任碾伯知县,这个重视文化教育的县官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年)创办“乐都书院”。由于乐都当时称碾伯县,人们习惯将书院称之为“碾伯书院”,和西宁的“湟中书院”“五峰书院”、大通的“大雅书院”、贵德的“河阳书院”并称为河湟五大书院。
从雍正三年(公元年)创建社学、义学到光绪十年(公元年)时创办凤山书院,碾伯一带的文化教育发展成效显著。科举考试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举人、武举人、贡生等,闻名西北。
在农耕时代,先民们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口头语言文学,成为乐都文学的启蒙。包括流行于民间的神话、民间传说、故事、寓言、劳动号子、礼俗歌、酒曲、节令歌、社火唱词、花儿、民间叙事歌、谚语、谜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等。乐都的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在不断的传唱和讲述过程中,受到讲(唱)述者的加工、雕琢,成为乐都人文历史的见证。
长久以来,乐都因地处高原东部,被崇山峻岭包围,而被外界误认为是文化的“孤岛”。事实并非如此。乐都不仅历史悠久,文脉悠长,而且由于具有多元文化的特性,成为文艺创作的天堂。清朝以降,特别是近代,乐都一带的文艺创作活动十分活跃,逐渐成为乐都人文发展史上的一道风景。
在这条风景线上,我们会看见谢善述、吴栻等代表人物的背影。
清同治元年(公元年),谢善述出生在今瞿昙镇磨台村。他从小就与文化和教育结缘,能诗善文。谢善述出身农家,对河湟农村的社会风尚和民间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这一切,使得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方文化特色。谢善述的主要作品是《谢善述诗文集》。在谢善述存世的所有诗文著作中,《梦幻记》是一部章回体自传小说,分二十个章回。时隔百余年后,当我们再翻阅它,不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与其说这是一部自传,不如说这是谢善述用自己的视角,记录了他所处时代的世态炎凉。
清代诗人吴栻,碾伯县城(今乐都区)人。号称甘肃诗坛“三吴”之一。他一生撰写过大量诗文,可惜大多散佚,从流传至今的三百多篇(首)作品来看,他为文或教人从善,或自励自勉,或追念友人,言辞恳切,衷心可鉴,作诗或描摹自然,或吟诵农事,或写照翰学,处处隐现着乐都地域文化的因子,字字生动,篇篇溢彩,著述丰厚,脍炙人口。
另外,乐都还有谢铭、李绳武、陈希夷、唐世懋、李生香等文人学士留世的文学作品被广为流传。
独特的地理条件、优秀的文化传承氛围,也影响了很多前来任职的官员和过境官员即兴抒怀,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明朝兵备佥事姜廷瑶的《冰沟遇雪偶成》,清朝碾伯知县张恩的《南楼远景》,碾伯县令徐志炳的《咏梨花》,碾伯知县何泽著的《中秋夜示书院诸生》,清朝刑部侍郎斌良的《碾伯县》,西宁道按察使司佥事杨应琚的《乐都山村》,近代思想家、教育家罗家伦的《归程重过乐都》等等,这些诗作意境深厚,文辞生动,是书写乐都自然风景、人文历史的优秀篇章。
乐都的文人队伍尽管没有形成较大规模,但是,谢善述、吴栻等人则将乐都的本土写作提高到了新的境界。他们以诗作、赋体文章等表达着对故土田园的热爱,咏叹青海以及乐都雄阔的山川万物,创造了与世人想象中荒凉、冷寂迥异的地域文学形象。
文艺作品大量涌现
改革开放以后,乐都区的作家、作者们奋勇争先,以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为背景,以多元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支撑,创作出了大量富有乐都特色的文学作品,形成了璀璨夺目的乐都文学星空。
进入21世纪,乐都作家、作者们的创作进入了又一个繁盛期,先后出版各类题材的人文书籍一百多部,这在一个地处西部高原的地域实属难得。
在省内外文学期刊如《民族文学》《飞天》《诗江南》《散文选刊》《西部散文家》《星星诗刊》《美文》《黄河文学》《长江文艺》《西藏文学》《青海湖》《延安文学》《青岛文学》《绿风》《雪莲》《瀚海潮》《湟水河》《中国土族》《群文天地》等,以及《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法制日报》《作家报》《陕西日报》《甘肃日报》《青海日报》等报纸副刊发表文学作品多篇(首),可谓琳琅满目,数不胜数。
乐都的作家、作者们紧紧围绕乐都文化特色,展开了挥洒自如的文学书写。如围绕乐都的传统社火文化,编辑出版的《乐都社火集锦》;围绕乐都北山跑马文化,创作的《乐都北山赛马》;围绕乐都戏曲文化,编辑出版的《大戏秦腔》《青海眉户》;围绕河湟地区灿烂的花儿文化,编辑出版了《河湟花儿大全》等。
他们紧紧围绕乐都历史文化,创作出了很多的历史人文作品。如长篇系列小说《河湟巨擘》《南凉悲歌》《瞿昙疑云》,就是作家陈华民以青海河湟地区重大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而成,深受读者的欢迎。再有诸如《乐都历史纵横谈》《三老赵掾之碑释》等专著,有着很强的文史资料性,成为作家、作者们的创作参考用书。
如今,乐都的文学创作更是呈方队行进,在青海文学的百花园中争奇斗艳。作家、作者们先后出版了散文集《无限乡愁到高原》《凤凰坐骑》《士人脉象》《白草台文丛》;诗集《无云的天空》《家园之梦》《彩虹记忆》《河湟寻梦》《蓝色的梦》《心灵花朵》《记忆岁月在祝福》《马背上的新娘》《青稞垛》《南凉情韵》等作品,阵容强大,风格迥然,受到了青海文艺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