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传承的文化服饰
其实还在你身边
你是否了解中国戏曲
你有没有好奇过盔头上的长条是什么
本文预计阅读时长5分钟
共计6张图片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婉转的唱腔,各种有趣的故事,它们在传承古时的场景。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的很多剧种却在消失,08年期间,我国常见的戏曲剧中只有个,另有个剧中已经不常见甚至在消失。戏曲的消失,也成为了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我国为传承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了戏曲的大力推行。现如今,戏剧已经进行了校园科普。
那么,小编有个问题你有看过戏曲嘛?对于各种唱将的服装,是否有印象?每回看戏、听戏的时候,小编就很好奇,有些角色出场的时候那大大的盔头上的长条是什么?晃晃悠悠的,竟然给了能体会到这个角色的情感表达,似乎传神了一般。
这个长条叫做——翎子,又称“雉翎”,传统戏曲盔头饰品,也是戏曲服装服饰的灵魂和基本功。翎子功是蒲剧特技之一,也是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山东碧海#
翎子插在盔头上的两根,一般长度是约五、六尺长,除起装饰作用外,还通过舞动翎子,作出许多优美的身段动作,借以表现人物的心情、神态。生、旦、净、丑各行脚色都用,小生用得最多,故有"雉尾生"("翎子生")一行。
戏曲舞台上所用的翎子,是由白冠长尾雉雄雉的长尾制成的,一般在四至五尺间,还有一种非常讲究的翎子,是"六十四朵花"的尺寸。这种“六十四朵金花”的翎子,现如今十分少见,是指一根翎子上有六十四节不同的花纹,长约6尺。
能在舞台上佩戴这种翎子的角色,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京剧知识手册》曾写,"在京剧舞台上,翎子是怎么用法呢?一般地说,文职官员和一些庄严老成的或正统王朝的大将、元帅不用翎子。比如岳飞、秦琼是将帅,可他们头上不戴翎子。那么,哪一种角色戴翎子呢?大致归纳有这么几种人物:
第一种是英俊、雄武的青年将帅。如吕布、周瑜、杨宗保、杨再兴等。
第二种是一些刚健婀娜、武艺高强的女将。例如穆桂英、樊梨花、刘金定、扈三娘一类的角色。#职业装专家#
第三种是汉族以外的所谓番王番将。例如《七擒孟获》里的孟获,《挑华车》里的金兀术等。
第四种是古代的起义首领或草莽英雄,俗称山寨大王的。例如《瓦岗寨》里的程咬金,《战太平》里的陈友谅,水浒戏里的宋江、卢俊义以及《连环套》里的窦尔敦等。
第五种是神仙、妖魔鬼怪。比如《金钱豹》里的豹子精,《三打白骨精里》的白骨精,《泗州城》里的水母以及《闹天宫》里的巨灵神等,这可以显示出他们的神通广大,法力无边。
第六种是属于非正统王朝的一些武将。比如曹操、孙权,不被民间看作正统,他们手下的将官比如《定军山》里夏侯渊,《走麦城》里的吕蒙都戴翎子。
第七种是很特别的--戏里的刽子手。如《六月雪》里法场的刽子手。还有草鸡大王(不是真正起义的领袖,而是站山为王祸害百姓)。只插一根翎子。这是一种含有贬义。
那么这个在戏曲服饰中十分重要的翎子,起源到底是什么?现在其实无法考究。在古代,服饰中采用翎子的其实很多,比如清代官员的礼帽上的品级翎毛,又叫做顶戴花翎,不过这里大多数采用的孔雀的尾巴毛或者是鹖鸟,在清代的后期,这种翎毛还可以用银钱购买。也有人说春秋战国时期武将头盔上也插翎毛,是一种野鸡翎。
还有一种说法,说翎子是由鹖冠上的双鹖尾演变而来。《后汉书·舆服志下》中写道:"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鹖尾,竖左右,为鹖冠云。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鹖冠,纱縠单衣。”
鹖冠在战国秦汉时期已经作为武官的冠帽十分流行,在考古中,频频出现骑马执剑身披甲衣,头上戴弁,弁上插双鹖尾的人物。其外形同戏曲中的盔头也有几分相似的感觉。
虽然无法太过于详细的考证,鹖冠的头插双鹖尾同戏曲盔头的上翎子的关系,但这不影响我们欣赏戏曲演员结合翎子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表演。中国传承下来的服装服饰,从来不是简单的形制和物品,它是传承,也是上一代精神的传递,未来希望有更多人的走进戏曲现场,听一听那一句句清脆的唱词,感受一次古人的娱乐生活,认真看一看戏曲服饰的美丽。
如果你也有想要了解的服装服饰知识,可以留言给小海,我们一起探寻中国服装服饰的起源。
另外这里要提到一个小变动,中国古代服装知识和中国服装服饰知识会按照两个内容分类,古代服装知识主要讲古代的服饰习俗和传承不多或者未能传承下来的服装服饰知识。中国服装服饰知识会包括现代服装,或者传承下来的服装内容。在这里给读者大大们区分一下。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只做引用,不做商业用途。
本文部分文案由小编整理撰写,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