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关于香港影坛武行的纪录片《龙虎武师》上映,这部影片讲述了香港影坛中一群特殊的演员,这些人以成龙、洪金宝、甄子丹为代表。但是在这些大明星的背后,依然有许多没有成名的小演员们,为整个电影行业默默贡献。然而这些所谓的武师,其实他们早年的职业并不是功夫高手,他们大多数既不是传统套路选手,也不是散打冠军,他们更多的来自于传统戏曲中的武生行当。这里面最著名的,就要数洪金宝、成龙为代表的七小福团队了。
七小福团队中较早进入影坛的要数洪金宝了,早在胡金铨时期,洪金宝便已经开始做武行和配角。而他们的师父于占元,其实在电影行业并没有太大的建树,于占元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传统戏曲方面。作为在旧时代的北京已经比较著名的京剧名伶,于占元到了香港之后,继续在梨园行业摸爬滚打,为此他还开设了名为香港中国戏曲学院的学校。然而这个名字高大上的戏曲学校,其实规模并不大,但是由于于占元的教徒规则严厉,所以他带出了一众敢打敢拼,任劳任怨的小武师。这里面尤以成龙、洪金宝、元彪、元华、袁和平最为著名,而袁和平同时又是著名武打演员袁小田的儿子,袁祥仁的哥哥。
袁小田当年和于占元一样,也是京剧名伶。所以在香港影坛中,大部分的武行来自于传统戏曲行业。其原因也比较容易理解,电影创作的早期,很多经验都是通过传统舞台戏曲借鉴而来的。甚至在华语影坛的早期,许多电影甚至照搬传统戏曲的桥段。这里面比较著名的就有李翰祥和胡金铨联合执导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于在表现形式上有相似之处,所以最初创作武侠电影的时候,胡金铨导演便想到了京剧中武打场面的表现形式。所以最初的武侠电影里面,很多动作场面都是借鉴京剧而来的,而这些功夫演员,也大都是来自传统的戏曲演员。如后来著名的动作导演程小东、成龙、洪金宝等,他们都是来自不同的戏曲学校。
不过武行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不同类型的人员进入。毕竟武行需要有电影和武术的结合经验,才能够做的更好。就比如早期的武行演员韩英杰,他也是于占元的女婿,而这个人其实并不是戏曲出身,他早期从事话剧,后面便专业的做电影特技工作。韩英杰就代表着戏曲和电影两方面人才的一种融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戏曲演员涌入到电影行业,而同时这些人也将戏曲中的武打技巧,带到了电影行业。这种武打风格,形成了上世纪60年代末,主要的电影武打场面。
但是这种象征性的打斗场面,显然不能够在银幕空间中体现出足够的生死抉择,让观众身临其境的张力。而就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有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当时的银幕武打风格。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功夫传奇李小龙,要说李小龙,其实他也是出身在一个戏曲名家的家庭。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就是著名的粤剧演员,但是李小龙从小也练习传统功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师承传统咏春大师叶问。除此之外,其实李小龙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和他在好莱坞的经历也不无关系。
很多人认识李小龙是因为他的电影,同时也因为他传奇的人生。甚至很多人将李小龙形容为现代的武神。李小龙在武术上的造诣毋庸置疑,但是他在电影上的成就,绝对离不开他闯荡好莱坞的经验。我们要知道,好莱坞是现代电影工业的集大成者,在这里有最先进的电影理念。而李小龙正是带着这些先进的电影理念回到了香港影坛,从而他又通过电影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李小龙的出现,以一己之力,改变了世界功夫电影的进程。如果没有李小龙的尝试,功夫电影很难有现在的成就。这里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李小龙向电影行业注入了他的创作理念,那种拳拳到肉,接近于实战的动作风格,让观众们在大银幕上看到了真正的功夫。而当时参与到李小龙电影中配角演员,也包括洪金宝、成龙、林正英等通过戏曲转化而来的武行。历经李小龙功夫片的洗礼之后,香港功夫电影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此后很多人希望重复李小龙的成功,然而这样的电影加武术的奇才,着实很难一遇,所以在李小龙去世之后的几年里,功夫片已经开始逐渐没落。直到后来成龙凭借《蛇形刁手》、《醉拳》打出名堂,功夫片开始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里的功夫片,结合李小龙动作风格中的严肃、真实,同时也结合了喜剧电影中的滑稽桥段,这样的动作风格,开创了全新了功夫片时代。但是里面仍然少不了传统戏剧的影子。
其实在传统的戏剧武生中,也有传统武术的套路,也有杂技的成分。这些传统的技艺,后来在大银幕上继续发光发热。当年成龙等人以戏剧演员的身份进入电影行业,本身也是电影行业的一种需要,同时也是文化娱乐产业从传统的舞台戏剧向电影大银幕的一个过渡。我们看到上世纪80年代之后,几乎进入电影圈的功夫演员,开始以传统套路的武术冠军为主。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明星有李连杰、吴京、赵文卓等。
由此可见,京剧演员对于大银幕的贡献,是一个时代的过渡,也是文化娱乐产业的转型,同时也是传统戏剧技巧,继续在大银幕上的一种保留和创新。这其中有新兴事物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也有电影行业对于其他行业的学习和借鉴。然而如果没有这些京剧武生们的奋斗,也没有华语功夫电影今天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