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动课程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类型中的一部分,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是其教育根基。为了更好地引导职校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思维习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施路径。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何为优秀,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张继功()等人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对提高人民的思维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切有重大价值的优秀精神成果的总和。”[4]李宗桂()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就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5]。刘昕、刘海鹰()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我国社会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健康向上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等要素组成[6]。从上述学者的论述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思想和精神层面,是以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形式存在和延续,并继续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优秀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在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界定方面,《意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即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2]《意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界定主要还是精神层面的文化,但我们知道优秀传统文化不止是精神层面,还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当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是由相应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所指导所决定的,蕴含着特定的精神内涵。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我们要立足于精神文化,落实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用有形中体现无形,用具象反映抽象,如通过对中国语言文字、文学戏曲、诗词歌赋、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节日习俗、古代建筑、民间工艺、中华武术、衣冠服饰、古玩器物、饮食厨艺、传统中医、宗教哲学、典章制度、神话传说等方面有选择地了解、学习和实践,将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职业学校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职业学校教育先天性重视技能教育和专业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在建立职教和谐教育、职业学校教育自信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略显薄弱。因此,需要大力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滋养,借以提升职业教育的软实力。(一)建立职业学校和谐教育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7]。职业教育无论是区域发展还是个体发展都需要建设和谐教育,只有和谐的教育才是符合规律的教育,符合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教育,才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职业学校要实施和谐教育,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把和谐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渗透学校、家庭与社会中去。因此,职业学校在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要充分考虑人的全面发展,考虑人的和谐发展,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渗入到学生的意识当中,让教育在专注“技术”上融入“和谐”的教育追求和人生理想目标。(二)树立职业学校教育自信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育当前,职业学校普遍在办学理念上缺乏方向自信,在专业教学上缺乏模式自信,在人才培养上缺乏目标自信[8]。加之,职业教育培养规格的多样性,培养对象的广泛性,培养过程的复杂性,培养主体的多元性,培养环境的开放性[9]。这些都使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相比有了更大的教育难度和困境,因而职业教育也就表现出更多的不自信。《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汲取到很好的营养,古语也启示着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强不息,要看到自己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把学生从“工具人”转变为“价值人”和“文化人”,才会拥有更好的人生,真正树立起文化自信,才能提高学生就业后的职业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提升职教人才文化素养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内化而成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人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道德修养等,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10]。职业教育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保持长足的发展,就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根植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当中,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三观”意识[11]。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优秀思想,修身养性、崇德重教等人格追求,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又如,通过对唐诗、宋词、元曲的鉴赏学习,学生在含英咀华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让这些文化在他们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的养成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课程的开发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课程是指以活动课程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组织,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在活动和体验中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协助作用。基于活动课程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做好活动课程的开发工作,活动课程的开发逻辑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经验性:建构经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经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课程要“整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