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这两天一直忙于期末的工作材料整理,看到笔者自己总结的这个学期的种种进校园活动材料册时,颇为感慨,这个学期笔者所在的这所农村小学经历了一系列的“XX进校园”活动。9月“足球进校园”活动10月“戏曲进校园”活动11月“廉贞教育进校园”活动12月“消防安全进校园”活动9月的“足球进校园”活动,笔者作为学校唯一的年轻男老师,及不是足球迷,也从来不踢足球,在学校全是泥土地的操场上,带着几个孩子来回踢一踢拍几张照片,在网上下载了一篇总结性材料,这个“足球进校园”活动就相当于圆满结束了。10月的“戏曲进校园”活动,由县里的黄梅戏剧团几个演员来到学校组织学生们观摩一下表演,然后也是拍照材料潦草过场,笔者记得整场黄梅戏表演不到半个小时。11月“廉贞教育进校园”活动,每个学生发放一张测试问卷,按上级要求是要每个学生带回家给家长做,可是农村小学的主要监护人是祖辈,很多字都不会写,所以这件事儿又直接让老师代领孩子们完成,老师在黑板上将答案全写出来,学生们直接填答案,这场学生的廉贞教育也就这么进过校园了。12月“消防安全进校园”活动,原来的安排是由县消防队员到校园讲解灭火器的使用,后来因为消防队员人手不够,学校太多,直接就由校长代替完成,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图片文字材料记录,可想而知,最终也是复制粘贴所有文字性材料。门类繁多的“进校园”活动,其实对于笔者所在的农村小学来讲,笔者首先认为是否合适?例如笔者学校一个硬化操场都没有,何谈“足球进校园”?农村学校孩子们的监护人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爷爷奶奶,调查问卷是否有真的有必要?其实这些活动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各学校的情况不同,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进校园的条件和措施,这些进校园活动,无疑是增添了家长、学生以及老师的负担,即便这些活动对于孩子是有好处,但是在笔者看来,活动的安排也要根据不同学校的条件,以及不同阶段的孩子的认知和成长规律,进行相应的调整,需要“依情而设”。如若这样一锅烩,只会让这些活动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只会变得影响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们正常的教学生活,从而变成一味的疲于应付。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立德树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必要的,能助于学生们成长和教育的活动,应该结合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校园”;没有必要的,不合时宜开展的,就应该省则省,不能将所有学校的情况视作统一标准,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让这些活动失去意义,变成了学生不喜欢,家长反对,教师负担的走过场式“进校园”。学校不是个“筐”,什么都要往里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