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纳兰唐

广点通求职招聘交流QQ群 http://www.ommoo.com/news/20211018/116116.html

浅析如何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原创)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三千年的诗韵。

对古人而言,吟诗作赋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相当于现在的我们会上网一样。只是看写的诗的意境是否唯美而罢了。

何为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那么,如何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呢?下面我们细细来分析。

01、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诗人取得共鸣。或者我们从未经历过的事情,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

比如,元稹的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凡是有过刻骨铭心爱恋的人,无论何时读到都会直抵他的心灵,引起共鸣。

杜甫的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凡是登上泰山峰顶的人,肯定会有杜甫这种睥睨天下的豪情。即使没去过泰山的人,也可以通过联想自己曾爬上山顶时,往下看的感受。

比如爱游山玩水的人,一读到王维的山水诗,过往看过的风景立即浮现在眼前,清晰如昨。

02、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诗人为我们所描绘的世界。

一个人的时间和经济毕竟有限,不可能世上所有的东西都见过,所有的地方都去过。若遇到作品描写这些东西或地方时,怎么办?这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诗人为我们所描绘的世界。

比如,王维的诗所描写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岑参的诗所描写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很多人都没有去过荒芜的边塞或是沙漠,很多人也没见过雪,那只能借助电影、电视和绘画等艺术,再度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图景,让自己对自然和人生获得新的理解后,产生一种惊奇、兴奋、愉悦之感。

03、有些作品篇幅短小,意象常见,通篇基调一致的,只需将意象联缀起来,就可以构成一个画面,体会到作者的诗思了。

比如,《咏雪》这首诗,开头二句“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片片飞,飞入芦花皆不见”,前二句就不是诗,是在数东西。但是,当我们读到最后二句时,画面出来了,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一幅漫天飞舞、晶莹洁白、浑然一体的画面,整个世界定格不动了,是那么地寂静、祥和,惊艳美醉了!

再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由九个名词组成,九种景物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一个天涯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出现在一片荒凉的古道上,“断肠”二字直接点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在吟诵中,我们就会被诗中苍凉的意境和浓郁的乡情所打动。

04、有些作品意象跳跃性大,需要用我们的想象来补充。

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短短二句,除了从史料知道作者被贬到四川,那么这23年来发生的事情,所受的折磨与苦难,需要我们去补足了。再如《木兰诗》是一首写一个奇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可她是一个女子,如何与男人一起生活又不被发现?上茅厕、洗澡、同睡一个帐篷,她是如何编故事巧妙躲过去的?这需要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说明木兰是个足智多谋的女子。

05、有些作品只有字或句之美,则需要我们多加吟咏、玩赏,品出精微的寓意来。

中国的古典诗歌有很多作品是一句之美,或一词之妙的。如宋祁的《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出了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春意盎然的繁荣。张先的《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和“弄”用了拟人句,写风吹开云层月亮露出来,花儿也在婆娑弄影,把作者乍见到后的惊喜写活了。再如蒋捷的词:“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的“红”“绿”两字,用鲜明的色彩表示光阴易逝。这些作品,皆因一字之妙而趣味无穷。

06、有些作品的意境和韵味需要我们揣摩,才能感悟其中蕴藏的诗情。

如岑参的诗“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欧阳修的诗“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都是韵味深长隽永。我们对这些诗意含蓄、余味久长的句子,要反复吟哦,细细品味,方能体会其意境的隽永和美妙。

如果大家做到了综上所述的几条,那么,你就能品味出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了。

/3/13星期五完稿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套装共2册)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84购买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掉,衷心感谢!

作者简介:纳兰唐儿、醉卧古典诗词国学等笔名。多家校园杂志写手,作品被多家文摘转载。喜欢佛学、艺术,痴迷易经、文学,是靠古典诗词与戏曲滋养的女子。作品系本人原创,欢迎收藏、留言、转发(只限于本平台)。若转发别的平台,请征求我同意,并署我名字以及注明出处,否则以侵权起诉。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