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锡剧锡剧的历史沿革蔷薇看中国

北京哪些扁平疣医院好 http://m.39.net/pf/a_8812994.html

常州的艺术源远流长,蔚为大观。千百年来,常州曲艺吸纳融汇了浩瀚的民族艺术,具有浓郁的乡土和生活气息。明代有常州古弹词、古评话和唱春;清代孕育生成了常州道情、常州宣卷、常州吟诵、常州山歌、常州花鼓戏、常州摊簧、常州小热昏、常州留青竹刻、乱针绣、托偶狮子舞等富有地区特色的艺术品种;民国初到解放初期,在常州摊簧基础上完成了从常州文戏到常锡剧的完美演变。期间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大家和传世之作,留下了无以数计的艺术珍品,在我国艺术上占有着重要位置,其中常锡剧就是这些艺术珍品中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

常锡剧(锡剧),起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形成于清晚期。最先出自江苏常州阳湖县东乡人务农时唱的一种民间小调,是常州地区的叙事山歌“东乡调”。阳湖县东乡是指什么地方呢?就是历史上的常州地区安尚乡东部,北至五牧余巷,南至戴溪桥、洛阳镇,东部紧靠无锡县的地方,现在的横林镇一带。

常州自南北朝起,就有山歌流行,清代更以常州南门德安桥山歌著名。江南水乡,船工昼夜行舟,善用山歌解闷;农民田间劳作,善用山歌解乏。山歌有单口和对口之分,歌词短则四句,长则十句八句,内容由简到繁,直至发展为人物与故事相结合,变为一种名“说唱”的艺术形式。后结合“艳段”形式,要求“全以故事,各求滑稽,唱念通编”。当时,常州东乡有人吸收了民间舞蹈,以说唱山歌和舞蹈动作相结合,在村头开始搭台演出一些民间故事,这就是早期的“摊簧”,但还没正式命名。

清乾隆三十七年(),赵翼回常州府阳湖县戴溪桥故里探亲。回乡后,正月十五观灯,发现常州人娱乐方式有所发展,多了一种戏剧形式,叫什么名字,要问家僮。感慨之余,赵翼写了一首诗《阳湖观灯有感》:“焰段流传本不经,村伶演作绕梁音。老夫胸有千卷书,翻让僮奴博古今。”诗序曰:“里俗戏剧,余多不知,问之僮仆,转有熟悉者,书以一笑。”从诗人赵翼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一二,赵翼虽然没有说“里俗戏剧”就是滩簧,但二百多年来,常州的“里俗戏剧”除滩簧外,别无其它。此后,嘉庆十六年(),赵翼游小茅山庙会,记述他在庙会看摊簧小戏时的情景:“熙熙人共乐春台,二老相随笑口开。不比帷车避新妇,听他看煞子瞻来。”洪亮吉也有诗作:“传来新调唱摊簧,分半吴姫束急装。八角鼓完三弄笛,十番弦索一齐忙。”

清嘉庆年间,这些上台的说唱演出被统称“摊簧”,文人则沿用明代对地方小戏称其为花鼓”。剧目已发展到多出全本戏,有《陆遇春》、《借黄糠》、《拔兰花》、《庵堂相会》等。清道光初年,已有人抽出一二折剧情演出,称作“出头戏”。道光中叶,开始进茶馆坐唱(清唱),并有女演员登台,人称“摊簧妇”。

随着乾嘉时间摊簧的广泛流行,其影响也有跃出普通娱乐范畴的可能,敏感的常州文人以为其有伤风化,便开始建议地方政府查禁。道光二十年()后,官府开始严禁,捉拿演员。男的处以笞刑,驱逐出境,女的集中“督事蚕桑及纺织,日给两粥一饭,并以减粥法俾知悔改。”道光三十年(),汪筠、余保纯、徐燮钧、赵忠弼等呈文常州府及阳湖县,称“淫戏败坏风化,摊簧为最,揣摩儿女私情,演唱闺房秘戏,男女杂坐,长夜聚观,妇女为之失节,子弟为之荡心”。此后常州府和阳湖、武进两县各下文永禁摊簧,并勒石碑作警示,现尚存四块当年四月至六月石碑为证。咸丰五年()发布《常郡实行保甲启》中有专指禁止摊簧演出一项:“牌长甲长当随时严查,乡党亦须随时查究。”

经过前后十年左右严禁,摊簧在常州府城郊一度几乎绝迹。但摊簧很快在周边区域流传开来,最先跟着唱滩簧的是无锡县民众,因为无锡县西乡与阳湖县东乡也就是隔条河,从地理上讲挨着最近,这就逐渐形成了阳湖、武进摊簧和无锡摊簧。仅无锡县西乡与阳湖县交界处,偶有一生一旦临时组合,白天藏于村民家,晚上在村头秘密演出仅三个角色的出头戏,艺人称之为“对子戏”。

太平天国时期,约于咸丰十年左右,常州府武进县牛塘桥沈家弄高家村村童高林福,受私塾教师白秋鸿影响,投奔常州府宜兴县周奎大学艺,艺成携师传戏曲脚本返乡。白秋鸿结合脚本,根据常州乡谈口音,制定十八个半单元韵部(脚),并重编《庵堂相会》、《借茶》、《朱小天》等18个对子戏的词章,使之一韵到底,以与18个韵部一一相对应、作为常演剧目和教材。此后40年,高林福先后收徒十人,至同治、光绪年间形成余桂良、王盘林两大分支。此时的摊簧在表演上吸收了民间舞蹈步法,及创“扯四角”等独有的表演形式,俗称“花鼓摊簧”。清光绪初年,还是常常有艺人躲到城郊去演出。

光绪十二年以后,从业艺人渐多,陆续新增一批多角剧目。有《卖妹成来》、《白马记》、《纱裙记》、《剪舌记》等,以及反映同治初年清军攻陷常州城区时《老少换妻》等53种全本戏,有四五个角色到八九个角色不等,称为“大、小同场戏。”约在光绪二十六年,有人在常州城郊木匠街、西仓桥等荒地上,从黄昏到天亮彻夜演出,称为“两头红”。此时也常有人潜进城内的府城隍庙东广场作深夜演出。

清光绪三十年,高林福关门弟子常州府阳湖县湖塘镇人王嘉大,与白三和尚合作,春节起在常州府桥头邵宅演出。王嘉大演旦角,开始梳头、戴首饰、施脂粉、穿绣花裙板,改变传统的普通农妇打扮。王嘉大承上启下,是第一个把“彩扮”后的摊簧搬上了舞台的摊簧艺人,“彩扮”后的摊簧更加贴切剧中人的身份。他先后在常州城内私家厅堂,辗转连演四个多月,一时间被誉为“满天红”。期间曾在阳湖县衙后堂,为家眷演出《借黄糠》。后被武进县衙抓住,杖打五十,逐出城,禁止再演出。

光绪三十四年(),因沪宁铁路通车,孙玉翠见常州城仍然无法演出,只得组班去上海北门一带茶馆演唱,自此大批艺人纷纷去上海谋生。

民国元年(),阳湖县并入武进县。民囯二年()10月21日,武进县署发布《严禁摊簧布告》,违者派警察捉拿。但常州城内的成全巷、孙府弄等私家后院,仍相继搭台设座,公开出售门票。民国四年()12日7日,《武进报》社论《说摊簧》,对摊簧内容提出改革建议。民国五年()11月起武进县署连续发布《整饬民风》文告,城内又几乎禁绝。当时有王桂福、曹顺庆、刘祥林、张麻子、王狗大等,坚持在火车站龙头房一带演出,一批艺人则去上海寻求发展。邻县人也跟帮上,最后都进了上海大世界。

民国八年()周甫毅、孙玉翠联合组班,请王嘉大用幕表形式,据坊间小说参考常州道情、常州宣卷的长篇曲目,创大型戏,于农历七月一日起,在上海小世界游艺场四楼演出,半年内创作《乌金记》、《珍珠塔》、《双珠凤》、《玉连环(李翠英)》等十种,每种连续演四五天不等。同时角色行当开始分立,生行分小生、老生、丑等,旦行分闺门旦、老旦、风骚旦(含丑旦)。在声腔上也随行当发展而发展,王嘉大与琴师谈凤笙合作创老旦专用调(反弓簧调),周甫毅创“连环句式”为小生专用腔。自此各班竞相上演幕表制大型剧目,称作“大同场戏。”

年(民国10年),王嘉大在同乡的帮助下,在上海漕家渡建造了上海第一家专门演唱摊簧的“三民戏院”,其又将常州道情和宣卷演唱的《十五贯》等曲目改编成滩簧演出,在上海轰动一时。同年,在上海各大报纸广告中,首先正式启用“常州文戏”剧种名。常州文戏流传到上海后,对周边地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流行于沪宁沿线以及杭、嘉、湖地区和皖南城乡,很多比较知名的剧种,都是在这种滩簧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王嘉大名满申城,他成为了把常州滩簧生华成常锡剧(锡剧)的真正创始人。王嘉大对滩簧的改革、创新起了开拓性的作用,是常锡剧当之无愧的“鼻祖”。他在73岁高龄时,任江苏省常锡剧协会筹委会主任,坚持主办了4期专业及业余剧团骨干训练班和常锡剧艺校,培养了一大批常锡剧新秀,不少人后来成为名角,如王兰英,王彬彬,梅兰珍,吴雅童等。

民国初期,国内行政区域发生改变,常州府和国内其它府治一样已不存在,无锡县也已单列。民国二十一年(年),“一.二八”事变,在上海的艺人纷纷返回家乡。常州艺人周甫毅的徒弟李如祥,在王嘉大建造的三民戏院的桌围上首次用“常锡文戏”名称,此后约定把“常州文戏”改成“常锡文戏”。这里也成为后来历史上第一个专演常锡文戏的戏院,使常锡文戏在上海盛极一时。当时常州新建的乾元市场,也有两个剧场用包帐制专演常锡文戏。

民国二十六年()常州沦陷。当时有擅长演李翠英一角著称的女演员周翠珍为免凌辱,自杀身亡。丑角张乾大创作揭露日军暴行的唱段,用《西湖栏杆》小调,在每日演出前加唱。民国二十九年(),滞留在上海的七班联合义演《三看御妹》,支援抗日,并相约成立“常锡文戏研究会”,内地各班均为团体会员。此后梅金海在常州广化桥堍开设常锡文戏专用剧场“广化戏院”,这是第一个场班合一的剧场。长期在城内及城郊演出的班社有沈阿焕、郑桂芬的合班等17个。

抗日战争胜利,常锡文戏又拓宽戏路,演出时事剧《褚凤娣》等,西装旗袍戏《秋海棠》、《啼笑因缘》等,清装连台本戏《血滴子》等,移植文明戏的清装戏有《山东马永贞》、《张汶祥刺马》等。至年班社已发展到20多个,流行区域已遍及江浙、沪两省一市。年前后,常州以演出常锡文戏为主的剧场有西区大戏院等7个,分布在市中心及东、北、西、城厢。长期演出的剧团有联谊、国华等10多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常锡文戏改称常锡剧。年组建新华实验常锡剧团,作为贯彻文艺方针政策和戏改工作的实验基地。年起,剧团陆续调进新文艺工作者以充实艺术工作力量,改幕表制为剧本制,创立正规的导演制。同年夏,苏南行署举办常锡剧艺人讲习班,结业后有15个剧团分归江苏15个县领导。同时组织市内流散艺人,组成清唱组,在茶馆演唱。年华东文化部批准常州新华、无锡首先、苏南先声(江苏省锡剧团前身)等3个常锡剧团,为“民营公助”剧团。3月,常州市文化科请老艺人王嘉大,着手挖掘传统对子戏38个,其中《庵堂相会》由王嘉大、吴兆祥按原样演出。

年,因为某位无锡县籍大领导的原因,由江苏省文化局发文,常锡剧在名称上被简化称为“锡剧”。由此以后,常锡剧逐渐被人们误认为是起源于无锡的地方戏。

年5月,为丰富上演剧目,着手整理第一个大型传统戏《双珠风》,由常州市锡剧团整理成排演本排演,在乐曲、布景、服装、灯光等方面,作继承与创新的实验。

同年,市文化处办理剧团登记,有同心锡剧团、民艺锡剧团在常州进行登记,同心锡剧团后并入常州市锡剧团,成为二团。民艺锡剧团移交东台,成为东台县锡剧团。年江苏省常锡剧协会成立,王嘉大任会长。年成立常州戏剧专科学校设锡剧科。年6月成立全民所有制常州专区锡剧院。年复名常州市锡剧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常锡剧得到逐步发展。据相关资料统计,20世纪50年代,仅武进县地区就有专业、业余剧团50多个,创作大戏、小戏近个。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常锡剧又被视作封、资、修的代言人遭到批判,剧团解散,演职员下放,服装道具被视作“四旧”销毁。著名艺人被视作“反动学术权威”遭到批斗。“文化大革命”10年,常锡剧遭受重创。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专业剧团恢复建制,民间业余剧团如雨后春笋,常锡剧又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