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戏曲艺术戏剧活化石昆曲

青少年白癜风如何治疗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108/4554230.html

昆曲,又称“昆剧”,是中国戏曲的剧种之一,发源于元末明初的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巴城镇),起初流行于江南一带,而后风靡全国。清代以前被人们称为“昆山腔”或者“昆腔”,清代之后才被称为“昆曲”,有着余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也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盛清时,上至宫廷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皆热爱昆曲。有俗谚云:“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即反映当时昆曲广为普及且深入人心的程度。昆曲以曲唱为中心,唱念使用之语音为“中州韵”,主要以曲笛、鼓、板等乐器伴奏,风格缠绵婉转细腻,故又有“水磨腔”之雅称。其舞台演出形式亦称“昆剧”,因表演手段丰富、身段具备高度舞蹈性,与唱腔、曲词扣合得严丝合缝,形成精致的艺术规范,影响所有后出之地方剧种,故素有“百戏之母”之美誉。

明万历初年,昆曲流传到江苏、浙江等地,并进入北京成为宫中大戏。从此,昆曲进入了繁盛时期,优秀的剧作家、新作品不断涌现,如汤显祖的《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等,演员的表演艺术也日趋成熟,行当分工也越来越细,将以前演出全本传奇的形式改为演出折子戏,使昆曲的演出变得活泼生动。同时,它还与当时流行的弋阳腔进行频繁的交流,吸收了说唱、舞蹈等艺术以丰富昆曲的演出形式。

从明代晚期开始,花部兴起,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其经常在封建贵族的宫廷中进行演出,逐渐脱离群众,过分偏重对于曲词的欣赏,反而使很多人都不能理解。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出现了“花雅之争”,最后以昆曲的失败和没落而告终。

然薪尽火传,民间曲社唱曲活动绵延不绝,成为保存曲唱传统的主力。昆曲教学讲究“口传心授”,民国时期成立的昆剧传习所的“传”字辈学员尚可演出四百多出折子戏。吴梅还曾把昆曲带入大学,使其成为正式科目。但由于战乱和政局动荡,艺随人亡,今日传统剧目的数量急剧减少,保存与传承成为当务之急。

年,浙江昆苏剧团(今浙江昆剧团)根据传奇《双熊梦》改编的《十五贯》登台,周总理观赏演出后发言:“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从而发起一连串抢救昆曲的文化活动,并重新整顿了昆曲的剧团体制和人事制度。

昆曲的主要特点是曲调缠绵婉转,表演优美动人,抒情性强。昆曲音乐所使用的曲牌大约有多种,属于联曲体结构,在南曲的基础上并用北曲的套数;以曲笛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并辅以笙、萧、琵琶等;

唱腔上注意声音的控制,讲究节奏的抑扬顿挫。行当分工细致,净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旦分老旦、正旦、作旦、刺杀旦、五旦、六旦、耳朵旦等,并且在表演上各自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

虽然昆曲已经衰落,但是我国历史较长的地方剧种,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昆曲的影响,被人们称为“戏剧的活化石”,在中国戏曲史、音乐史、文学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9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