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是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的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杂剧作品之一,其诞生年份早,曲辞优美,历代以来受人评价颇多。早在几百年前,贾仲明以“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的观点吹响《西厢记》,而我国近代戏剧研究家赵景深先生也称《西厢记》与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可见,《西厢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甚高。我认为,《西厢记》之所以能够艳压群雄,历经数百年依然受世人的追捧与热爱,不仅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更是因为它新颖独特的三个艺术特点,即巧妙的矛盾设置、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精炼的语言技巧。
一、巧妙的矛盾设置
《西厢记》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丫鬟红娘的帮助下,冲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嫁观念和其他外在因素的阻碍等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全剧共由两条矛盾贯穿,一条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也是剧中的主要矛盾,其表现在崔莺莺、张生与崔老夫人的冲突,体现了古代年轻人对追求婚姻自主、反对封建礼教的实质;另一条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这个矛盾主要是由剧中的人物的性格产生,在刻画人物同时,也表现了人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这两条线索相互制约,交错展开,共同构成了丰满曲折的画面。
从整体上看,无论是在主要矛盾还是在次要矛盾,红娘都参与其中,可见红娘在情节发展上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张生与莺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并非直言不讳,袒露彼此内心的感觉。此时叛将孙飞虎帅兵围普救寺,声言强娶崔莺莺做压寨夫人,万般无奈之下,崔老夫人轻言许诺——下嫁崔莺莺。随后,张生写信给好友白马将军借兵,最后保全普救寺的安危。谁曾料想崔老夫人不满张生的身份地位,食言赖婚,强行把两情相悦的张生和莺莺结成兄妹,最后使得张生相思成疾,矛盾冲突也由此展开。庆幸的是,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与张生终成眷属。
在封建社会时代,门户不当导致父母反对婚姻的比比皆是,也是在所难免的,但贵家小姐的爱情依靠丫鬟的帮助最终取得胜利的寥寥无几。在《西厢记》中,崔张的爱情得以圆满确实与红娘最初牵的红线有关,后期张生与莺莺的爱情受到重重阻碍时,更是离不开红娘的帮助。对莺莺来说,她既要尊崇封建礼教,顺从她的母亲,又要利用红娘接触张生。对红娘来讲,她既要帮助小姐,也要提防老夫人,总之她不能明目张胆。虽然红娘、莺莺、张生也存在性格方面的矛盾,但此矛盾并非本质矛盾,因此也容易解开。
二、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书中塑造了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受人夸赞的张生。虽然张生尚未进京考试时,身份地位稍比相国小姐低下,但是他勤奋学习、满腹经纶,最终因为爱情,进京赶考,胜利归来。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历来受无数人的赞赏。但我认为,最鲜明的两个人物属崔莺莺和红娘,她们一个出身名门贵族、富有才情,一个身份低微却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
崔莺莺是大家闺秀,美丽温婉。她常年深受封建礼教的管束,温文尔雅,同时向往美好的爱情生活。她与张生在寺庙中相遇,一见钟情,经过“月下联吟”,彼此相思。当张生借兵打败叛将之后,莺莺想到能与张生共白头而心生欢喜。知道母亲食言后,她无可奈何却依然爱慕张生。作为相国小姐,加之常年受封建思想的熏陶,她只能通过红娘的帮助与张生暗自幽会。身份如此高贵的小姐,若是换了其他人,想必爱情最终只会无疾而终,但崔莺莺没有放弃与张生的爱情。崔莺莺对爱情的执着,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虽然她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但始终拥有追求恋爱自由的心。
在今人眼中,红娘是个乐于助人,聪明善良的人。在当时,红娘只是崔家一个身份卑微的下人,她没有出身名门的福气,没有如花似玉的美貌,没有任何外在的修饰,但她是个有血有肉的下人。红娘奔走于崔莺莺、张生之间,周旋于以崔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中。她不满于崔老夫人的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坚决站在莺莺和张生的立场上为他们打抱不平。她为张生进计献策,她为莺莺传书递简,辛勤劳苦自不必说,还常常忍着小姐无端指责,受着老夫人无情的棍棒。她本是一个俾女,不用管主人的是是与非非,但无意中被卷入崔张的爱情的她,又一个旁观者变成了“热心人”。
三、精炼的语言技巧
自明清以来,不少文人墨客对《西厢记》的语言技巧多有赞美之意。“王实甫的《西厢记》既是诗的语言,又是剧的语言,是文学性与戏剧性的高度统一。”关于《西厢记》语言成就的探讨,众说纷纭,但我认为《西厢记》的语言在音韵和用词上较为突出。
首先,《西厢记》注重曲词追求音韵的完美,既可对白也可对唱,同时讲究平仄与对偶,多用暗喻与象征的手法。“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此句暗喻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只恨世事无常。表达了崔莺莺内心的痛苦,以及忧愁无人诉说的深叹。其次,它的语言风格清丽华美,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抒情气息。“叹人间真男女难为知己,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是男主人公发出的对美好爱情的真诚呼唤,也是我们众所周知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由来。
除此之外,《西厢记》在语言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化用唐诗、宋词中的诗词句,给人以新鲜之感。比如,范仲淹《苏幕遮》中的名句“碧云天,黄叶地”到了《西厢记》就成了“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花”与“叶”之间的改动并没有让它其失去光彩,而是另有韵味。最后,《西厢记》还喜欢典故。例如。“我虽不及司马相如,小姐你莫非是一位文君?”曾经,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赢得了文君的芳心,在这里张生欲借琴追求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