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戏曲艺术,在明代是最为繁荣的时期

本文乃作者独立小群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明代是传奇的繁荣时期,也是我国戏曲艺术的高峰。在将近年间,有姓名可考的传奇作家余人,已知剧目多部,其中有署名的剧作多个,现存多种。明传奇的发展大致可分两个时期:明初至嘉靖年间(-),将近年,这时期的剧作除明人改编的“四大传奇”以外,著名作家作品有苏复之《金印记》、丘濬《五伦全备记》、邵璨《香囊记》、姚茂良《精忠记》、沈采《千金记》、李开先《宝剑记》及无名氏的《珍珠记》、《古城记》、《鱼篮记》等。

这些剧作表现出几种倾向

一是以丘濬、邵璨为代表的“以时文为南曲”的逆流。徐渭说,“以时文为南曲,元末国初未有也,其弊起于《香囊记》”。《五伦全备记》“副末开场”有云:“若于伦理无关紧,纵是新奇不足传。”“一场戏里五伦全,备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充满道学家的腐臭气味,为历代所指斥。

《珍珠记》

另一类是以《古城记》、《草庐记》、《金印记》等为代表的作品,它们爱憎分明,语言朴素,对明后期戏曲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艺术上的借鉴。此时最优秀的作品,当推李开先的《宝剑记》。明隆庆至明亡(-)的近80年,延至清初,是明传奇的鼎盛时期。

这时期作家如林,作品浩瀚,著名的有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薛近兖《绣襦记》、沈璟《义侠记》、汤显祖“四梦”、周朝俊《红梅记》、沈自晋《望湖亭》、高濂《玉簪记》、王《彩楼记》、许自昌《水浒记》、王玉峰《焚香记》、孙仁孺《东郭记》、李梅实《精忠旗》、孟称舜《娇红记》、阮大铖《燕子笺》及《春灯谜》、吴炳《绿牡丹》等。

《春灯谜》

这时的作家作品分哪两个流派

一派强调守格律,曲调通俗本色;一派强调文辞的优美。两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沈璟、汤显祖。以沈璟为代表的称吴江派。沈璟,江苏吴江人,著有传奇17,存10种,又有《南九宫十三调曲谱》。

他的戏剧主张主要他的戏剧主张主要有两点有两点

一是严守格律。沈璟主张,“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又说,“纵使词出绣肠,歌称绕梁,倘不谐音律也难褒奖”。这一主张的由来,一是抵制当时一些传奇作家不讲究格律,粗制滥造;二是抵制民歌俚曲对传奇的影响。沈璟的这一主张有积极意义,也有保守的一面。

曲谱

二是崇尚本色。这一主张符合戏曲艺术的要求,也是针对当时一部分人专门追求典雅、卖弄才情或者以时文为曲、填塞典故及饾饤而发,如邵璨、丘濬、屠隆(《昙花记》)、梅鼎祚(《玉合记》)等。但沈璟又另有目的,就是把戏剧的封建教化深入普及到人民中去。

四大声腔南戏到明代初年,声腔一直没有一定的宫调曲谱,只是用打击乐器按着节拍,随声转调,尾段或尾句用二人或多人同声和唱。自朱元璋看了《琵琶记》演出以后,“患其不可入弦索,命教坊奉銮史忠计之。色长刘杲者,遂撰腔以献,南曲北调,可于筝琶被之;然终柔缓散戾,不若北之铿锵入耳也”(《南词叙录》)。从《琵琶记》开始有了弦索腔谱,当时把这种腔调叫做“弦索官腔”,但这种官腔未能流行全国。

沈璟画像

当时在江、浙、湖、广一带,已经根据各地语音和当地的民歌小曲,逐渐形成各自的声腔。明祝允明(-)在《猥谈》中说:“自国初来,公私尚用优伶供事,数十年来,所谓南戏盛行……今遍满四方,转(辗)转改益,又不如旧。……愚人蠢工,徇意更变,妄名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据徐渭写成于嘉靖三十八年()的《南词叙录》,四大声腔的形成至迟在嘉靖年间。

海盐腔,形成于浙江海盐。南宋时南戏流行于海盐,到元代又融合了南北曲调,形成了地方声腔。海盐腔的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还有银筝、琵琶等,是吸收了北曲和“弦索官腔”而来,“体局静好”,近昆山腔。余姚腔,产生于浙江余姚。

浙江海盐

余姚旧有一种秧歌土戏,只有节拍,不用伴奏,后场以人声帮腔;同时流行一种调腔戏,也不用伴奏,每段唱词尾句也用后场帮腔。地方土戏与南戏融合,仍保持南戏的唱法,只以打击乐按奏节拍,不用弦索,用后场帮腔。

弋阳腔,元末明初出于江西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汤显祖语),唱法与余姚腔相似。弋阳腔流行很广,到嘉靖时“弋阳之调绝,变为乐平,为徽青阳”(汤显祖语)。流传到南京、北京、湖南、福建、广东各地的弋阳腔,也同当地声腔融合,形成新腔。

弋阳腔以鼓击节,以铙、钹伴奏,唱腔高亢洪亮,很适合在旷野众人之中演唱,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但由于不适合于在士大夫的氍毹上演唱,故遭到讥讪。昆山腔,产生于江苏昆山。比其他声腔稍晚出,约在嘉靖、隆庆年间。

江西弋阳

宋元间,苏州人已善歌自己的土戏,也有自己的老曲师如袁髯、尤驼等。后来余姚、海盐、弋阳诸腔和北曲先后流入苏州、昆山一带,善北曲的魏良辅、张野塘等也先后来到昆山地区。魏良辅致力于南曲,自然也吸收了北曲的长处,形成了崭新的昆山腔,后又同张野塘一起研讨,张还改进了三弦乐器。

昆山腔所用乐器是笛、管、笙、琶、三弦,以管乐为主,初出只作清唱曲,由于声调“清柔婉折”,被誉为“水磨调”,又称“冷板凳”,不用锣鼓,“闲雅整肃,清俊温润”。梁辰鱼用这种曲调写成《浣纱记》以后,这种声腔便广泛流传,以至于明清传奇都有用此调编演者。

参考资料

《香囊记》

《南词叙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