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南腔北调吉首戏

社群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gpitp.gd.cn/new/20211003/95869.html

第一次梳理湘西戏剧历史的志书《湘西戏剧志》中曾记述“湘西戏剧的发达,始于明初。”其证据是溆浦县溪口贺姓族人的戏台粉墙上遗存的“大洪班道光十二年()四月初七”等大量戏班题字。发达始于明初,其源头肯定不在这里。

我知道,作为湘西戏剧的一员——吉首戏剧发源较早,但早到什么程度,目前尚无确切答案。

在吉首河溪镇战国遗址——“教场坪”遗址中,曾出土了商周战国时代的文物——“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等文物,虽说能考证出年前高庙文化时期人类在这里活动的足迹,但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吉首的楚调巫腔就起源于此时,或者更早。

岁月沧桑,世事沉浮,吉首的心胸虚怀若谷,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类戏剧、南腔北调兼收并蓄。包容敞开的心智“不问来处,不问归途,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在一代又一代艺人的接续努力下,吉首戏剧百花齐放、繁盛兴旺,用不同的唱腔和精湛的演技演绎着人类最生动的爱恨情仇。在吉首峒河流域,如今阳戏、汉戏、花灯戏、折子戏、河溪高腔、弹戏、傩堂戏等多个剧种异彩纷呈。在早春料峭的寒风中,在仲夏浓郁的绿荫里,在深秋醉心的朗月下,在隆冬飘雪的日子里,或发自灵魂的高声嘶喊,或温婉柔和的低吟浅唱,或彰显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正义,或铺陈前世今生、因果轮回的宿命,你方唱罢我登台,吉首人用戏剧这一朴拙而醇厚的文化形式,改变着山城村寨鸡鸣狗吠的单调,传递出文明绵长的心绪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蚩尤戏是苗族祭司装扮蚩尤,为村民赶鬼驱邪的祭祀仪式剧,主要由苗祭司中的巴代扎化身蚩尤而握长刀、持簸箕做驱鬼法事。其造型与傩戏中的方相氏酷似,其宗旨与还傩愿近似。”(《湘西戏剧志》)

傩戏也称傩堂戏、傩神戏,它源于傩祭仪式,与原始巫教、巫术关系极为密切。傩戏的表演大多戴面具,不同角色所戴面具的造型也不同。观众通过面具造型就能较为直观地判断出角色的性格。傩戏的声腔有法师腔、傩坛正戏腔和傩堂戏腔三类,多使用锣、鼓、钹等打击乐器。在傩戏中,现实与神鬼、世俗与世外是统一的。戏中的“神”已人化,它通过古朴、原始、独特的戏剧形态,所展示的林林总总、超现实的神鬼幻境和图腾崇拜,在“娱神”的过程中充分达到“娱人”的目的,其常见剧目有《天仙送子》《孟姜女》《庞氏三春》《搬开山》等,其中《孟姜女》一剧,在还愿傩戏中最为经典。

在峒河将要进入沅水之前,于吉首而言可称为东方门户的最后一个重要码头——河溪镇的戏台上演唱的河溪高腔,源自湘西的南大门——浦市的辰河高腔,那种韵味十足的“浦腔浦调”流行于沅水中、上游的广大地域,自然也就顺风顺水地渗透进了河溪人的腔调里。辰河高腔伴的奏乐器主要是唢呐、京胡、二胡、大鼓、小锣、尺板等,一般都用舞台演唱,这种据专家考证从江西跑来的高腔戏剧的唱腔以高腔为代表,并兼有昆腔、弹腔、低腔,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外、副、末、贴等八行。在辰河高腔的基础上,河溪人借鉴模仿、融会贯通,加进了自己的元素,表演原始粗犷、豪放明快,浓重的司马河流域的方言口音,更显乡土气息,曲调、唱腔、道白、打做,独树一帜,都有了河溪人自己的创新和流行色彩。一场戏下来,唱戏的人出汗,听戏的人也会出汗,看上去、听起来是满满的吉首司马河的味道,自然就有了不同于辰河高腔的地方,尽管它们都是湘西码头文化繁盛的产物。

阳戏大体分为南路阳戏和北路阳戏两个流派。所谓北路、南路,不过是以地域来区分的,剧目、表演方面南北二派并无多大差别,“但在音乐上则各具风格,自成一体。又因流行地区的方言、习俗、艺人特长的差异,演出上,南北各具特色。”(《湘西戏剧志》)

吉首阳戏属于南路阳戏。在吉首乡村苗寨,阳戏是逢年过节或举行重大活动时必备的重头戏,没有阳戏的到场开唱,节庆的气氛便掀不起高潮。演唱阳戏的戏曲班子多由当地老中青年人组成,演出的代表剧目有《捡田螺》《目连戏》《磨房会》《包公铡美》《三宝舞龙》《刘海砍樵》等。阳戏的唱腔曲调分男女正字调、一字赶板、七句半、苦一字等十多种原始曲牌,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真假嗓音相结合,唱腔圆润,朴质粗犷,唱词地方口语纯正,地方特色鲜明,深受苗寨乡村群众的喜爱。伴奏乐器以二胡为主,打击乐器多为锣、鼓、钹、木鱼、碰铃等。

在吉首这块并不宽广的地面上,秋天的禾场,冬夜的祠堂,仲夏的古巷,春日的乡场,你都能听到锣鼓、铜钹喧天闹地的打击声,听到洞箫、唢呐、二胡如泣如诉的吹拉声,听到粉墨登场的艺人们一字一腔已然忘我地唱白声,听到热情观众跟着调门唱词恰到好处地叫好喝彩声。台上一声长叹,台下一片唏嘘。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吉首戏以其对生灵万象的悲悯情怀,所表现的那种极致的人伦性情,穿透岁月时空,启迪心智,贯通血脉,拨动着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最隐秘的部位。它已成为吉首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相伴代代黎民百姓度过千百年的风雨历程。

审阅:王士朝

简评:文章介绍了吉首戏的来源、发展及现状,同时介绍了该戏种的流派、常见曲目及伴奏乐器,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较高的文史价值。

终审:严景新

作者:张正望

编辑:卜一

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