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发祥地,再闻皮黄声,西城区藏着两条国

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http://m.39.net/pf/a_4651552.html

北京晚报

记者张骜方非

“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唱戏的离不开百顺、韩家潭。”一句京城民谚,道出了西城与国粹京剧之间的关系。二百多年前,为庆祝乾隆皇帝八旬寿辰,扬州盐商组织三庆徽班进京演出,诸多徽班紧随其后,陆续到京,最终形成了“四大徽班进京”的盛况。由于清军进入北京城后,禁止汉人住在内城,因此,徽、汉、昆、京、梆的艺人来京多住于南城(现西城),久之,大栅栏、椿树、广内、牛街、陶然亭、先农坛、天桥等地区,逐渐形成梨园界的聚居地。二百余年沿袭,祖孙师徒传承,或者姻亲蒂结,西城成为了京剧发祥地。

“会馆有戏——中秋昆韵话月明”专场活动在百年戏楼正乙祠举行。观众们在悠悠昆腔中,尽享传统文化节俗的魅力。

发祥地正乙祠

戏楼“活化石”再响锣鼓点

中秋月明之夜,西城一处小胡同内,丝竹管弦此起彼伏,伴月而奏颇有一番意境。一轮明月升上天空,照在“正乙祠戏楼”的鎏金匾额上,让这座有着三百余年历史的老戏楼“容光焕发”。这里正在举行“会馆有戏”中秋赏月、听戏活动,正在做月饼、扮兔爷、听着似懂非懂戏腔的孩童并不知道,他们所在的位置,曾是诸多京剧、昆曲宗师、泰斗们走红之所。

正乙祠戏楼重张。

沉浮

不闻皮黄声再无赏戏人

坐落于西城区前门西河沿街号的正乙祠原是明代的寺庙,清康熙年间,浙江银号商人集资建了祠堂,供奉的是正乙玄坛老祖,就是“财神爷”。在祠堂里,藏着一座二层戏楼,布局紧凑,装饰讲究,这是北京唯一保留至今、基本完好无损的纯木质戏楼,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室内剧场,被称作“中国戏楼活化石”。

从诞生至今,无数名伶在此登台,几多看客品戏中悲欢。正乙祠,在岁月的长河里,成为了西城这片京剧发祥地的明证之一。

“这儿最早是唱昆曲的,后来徽班进京,西皮二黄结合,京剧成型了。位列‘同光十三绝’的程长庚、谭鑫培、梅巧玲等多数人都在这儿驻演过。再后来梅兰芳先生也常在这儿演。”聊起正乙祠和京剧的关系,戏楼经理张鹏滔滔不绝。

经历过群星荟萃的辉煌,正乙祠也遭受过暗淡的时刻。自年起,正乙祠和京剧艺术几度沉浮,战争时期,这里被用来做过仓库,后又成了煤铺、学校……之后改为招待所,戏台也用砖砌了起来。后虽恢复了原貌,却不闻皮黄声,再无赏戏人了。演员、戏迷们都盼着,那起了停,停了又起的锣鼓点,能在京剧发祥地再次响起来。

重张

经典唱腔起唤醒老戏楼

“雨顺风调万民好,庆丰年人人欢乐……”今年4月19日晚,随着一出昆曲吉祥开场戏《天官赐福》的上演,经典的昆曲唱腔“唤醒”了“沉睡”的正乙祠。能够再次响起锣鼓点,恰是北京打造“会馆有戏”文化品牌和西城擦亮京剧发祥地双重努力的成果。

去年下半年,北京市开始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打造“会馆有戏”文化品牌。如今,颜料会馆、临汾会馆等旧址陆续上演文艺演出,正乙祠也迎来了重张的好时机。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正乙祠戏楼交由北方昆曲剧院修缮、运营及使用。修缮一新的正乙祠,依然保有古戏楼的传统风貌,在细节之处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比如院内装饰墙上的吉祥图案、二楼墙上的《富春山居图》、可感的LED冷光源。

北方昆曲剧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要将正乙祠打造成一个汇聚优质演出的平台,将来不仅要演《牡丹亭》、《长生殿》这样的经典昆曲剧目,还会举办昆曲雅集、网络直播和戏曲文化讲座,并邀请京剧和具有特色的地方戏在这里演出,吸引不同观演群体走进正乙祠。

发祥地梅兰芳纪念馆

京剧发祥地遇见“梅兰芳”

如果说正乙祠戏楼里承载的是昆曲和京剧的双重“记忆”,那么位于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的梅兰芳纪念馆保留的绝对是属于京剧的“独家记忆”。这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自年开始,梅兰芳先生在这处幽静、安适的小庭院内度过了他生命最后的十年。年3月,梅兰芳纪念馆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正院保存故居原貌,会客厅、书房、卧室和起居室内的各项陈设均按梅兰芳生前生活起居原状陈列。馆内珍贵藏品众多,包括剧本、图书、字画、信件等实物以及从清末至现代在各剧场或堂会演出的戏单。

在梅兰芳纪念馆举办的年“遇见梅兰芳”活动,京剧表演艺术家们为观众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沉浸式国粹体验。

沉浸

身临其境体验“天女”“虞姬”重现

一位从西城走出来的京剧宗师,一座承载了京剧发祥地记忆的四合院,“梅兰芳”三个字让无数爱好者、研究员,抑或是路过之人,都要走进纪念馆,从故纸和老物件中,寻觅京剧兴盛时的样子,体味一代宗师的戏韵人生。可是,藏品虽多,却唯独少了那散花的“天女”,凄美的“虞姬”。

为了让参观者们在梅兰芳纪念馆遇见“梅兰芳”,今年4月10日,“会馆有戏”在这里开锣,梅派经典《天女散花》选段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束帛霓裳、皮黄声里,不大的院落内,演员的表情神态、举手投足,都“放大”在观众面前,拉近了戏曲与观众的距离。演员一呼一吸间将观众带回了梅兰芳在院中练功的时光。观众成了“戏中人”。

“身临其境,演员们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特别吸引人,让我深深地沉醉。”一位戏迷朋友激动地说。与此同时,徐悲鸿名作《天女散花》和专业演员的讲解又让大家来到戏外,更加全面地了解梅兰芳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以全新的视角感受京剧的无限魅力。

“梅兰芳”回家了,沉浸式的体验彻底激活了这座四合院,院内海棠依旧,“天女”“虞姬”再来。

有戏

品鉴精品剧目特而精小而美

西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遇见梅兰芳”沉浸式体验更加突出“有戏”,充分体现了“会馆有戏”品牌“特而精,小而美”的特点。目前,年“会馆有戏”京彩西城春季演出季活动已陆续在梅兰芳纪念馆、报国寺、福州新馆等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场所呈现。

西城区还将根据会馆旧址建筑和空间特点,盘活特色会馆空间资源,打造主题鲜明、内容多元、功能各异、“特而精,小而美”的沉浸式演艺空间,使“会馆有戏”成为精品剧目品鉴入口、中国优秀戏曲文化展示窗口,让更多文化精品走进群众生活,满足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擦亮“京剧发祥地”文化名片,繁荣兴盛首都文化,更好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在梅兰芳纪念馆举办的“遇见梅兰芳”活动,艺术家们为观众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沉浸式国粹体验。

■国粹·传承

话剧与戏曲融合观众好评如潮

如果说场地是国粹的“壳”,那么剧目本身就是“核”,想要擦亮京剧发祥地这张“金名片”,戏本身要叫座儿。

由于节奏、韵味和综合艺术门槛,对于时下的青年来说,京剧似乎成了“不可触碰”的古董,喜欢上它,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任何艺术想要发展,传承,必须吸引年轻人,在保持精髓的前提下拥抱市场。”说这话的是今年58岁的松岩,北京风雷京剧团团长,京剧武生名角。

北京风雷京剧团位于板章胡同,剧团前身是“民乐社”,年更名为北京风雷京剧团。在这里,松岩一干就是几十年,而他的青年时代,恰是京剧“最后”的辉煌。年,37岁的松岩成为剧团历史上最年轻的团长,在复排传统戏的同时,他也开始寻思“破局”的方法。

年,他把梨园行的故事写成话剧,以此吸引年轻观众,一部充满浓浓梨园情的话剧《网子》亮相舞台,并引起轰动,其中的民国往事、梨园挽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演员精湛的演技,对京剧的创新性演绎,话剧表演形式与京剧戏曲文化的完美融合,都获得了一致好评。

看完《网子》,老艺术家蓝天野说:“感动莫名,早听说很好,但绝对没料到如此之好!”三年后,蓝天野出任了松岩第二部话剧《缂丝箭衣》的艺术指导。

年至年间,他们的第三部《角儿》先后登陆首都剧场、台湾高雄社教演艺厅和国家大剧院。所到之处,观众排起长龙。

有人看后感动了,在“豆瓣”上留言:“看完话剧,想重新了解北京,了解京剧,也感恩风雷京剧团把京剧文化传播得这么好”;“风雷京剧团是北京西城最具有现代意识的剧团”。

听到这样的评价,松岩有一丝安慰:“我就是希望找一个连接点,让年轻人觉得京剧并不遥远,所谓的现代意识,也不过是风雷的特点决定的,我们必须要剑走偏锋,想在前、走在前。”

松岩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这不,几天前,风雷京剧团将悬疑剧与京剧元素巧妙结合,推出京话剧《戏悟》。看到外地观众在微博上留言“求巡演”时,松岩笑了。

■国粹·繁荣

在东椿树胡同南口立起了一座古香古色的牌楼,牌楼前还有一座戏曲人物雕塑,烘托了宣南文化底蕴。

在京剧发祥地——地标石广场,“京韵剧源·西城京剧发祥地艺术季”活动的Logo及主题曲正式发布。

推出专属标识和旅游线

戏院焕新形式创新不变的是文脉传承

作为西城文化“金名片”之一,京剧发祥地越“擦”越亮,随着“会馆有戏”、京话剧、票友大赛、京剧进校园等各方努力开花结果,西城区在今年推出了京剧发祥地专属标识和南北两条京剧发祥地之旅路线,为国粹繁荣再添一把“火”。

更加可喜的是,以京剧《大闹天宫》为素材的三则公益广告同期发布,让更多年轻人在学习“文明养犬”“扫码戴口罩”“礼让斑马线”等礼仪规范的同时,了解京剧,喜欢京剧。

戏韵悠扬,飘过二百余载,在西城历久弥新。戏院焕新、形式创新,不变的,是文脉的传承,更是锣鼓响起时,台下的那一声“好!”

■“京剧发祥地”专属标识

将“京”字做设计变形并结合京剧脸谱、服饰等进行设计融合,在此基础上增加印章造型和京剧纹样,最终效果用两扇门的形式把“京”字放在中间做出整体呈现,象征着打开了京剧艺术之门。

■“京剧发祥地之旅”

南北两条线路包含了“品、逛、娱、赏”。

南线的“京剧发祥线”从三庆园开始,途经北京风雷京剧团、百顺胡同、富连成社旧址、安徽会馆、京韵园京剧发祥地地标广场、正乙祠等著名京剧打卡地,充分感受国粹文化的魅力。

北线的“京剧振兴线”从什刹海出发,途经恭王府大戏楼,前往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作用的艺术家梅兰芳的故居,经过记载了京剧艺术、戏剧发展史标志性剧场人民剧场、中国国家京剧院,前往梅兰芳大剧院观赏演出感受戏曲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9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