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式微的无奈

公益中国援助定点白癜风医院 http://www.zherpaint.com/bzlf/kkjs/m/1271.html

一则数据映入眼帘,从年的种至年的种,中国传统戏曲以一年超过一种的速度在消亡。笔者受外祖父、舅父影响从小甚喜各类地方戏曲。

戏曲文化▲

“消亡”就是再也没有了。

“没有了的,指的不仅是艺术,还包括一方水土的人曾有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流方式,以及人格化的表情。江南唱越剧的人的神态表情,肯定与广东唱粤剧的人的神态表情不一样。”换言之,消亡的,是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是传统文化的DNA。因而,传承的本质目的,是文化固本。

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距今已有多年,在乾隆晚期兴起的京剧距今也有年。但是在当下,戏曲不被年轻的一代所喜爱。他们一听到戏曲,便认为那是他们祖辈“沉溺其中、乐此不疲”的音乐品种。更有甚者,那些勇于追击时代潮流者,视戏曲艺术为老古董,时代的“弃儿”,进行无情的鞭挞,这些都是对祖国传统文化不重视的表现。

戏曲的唱念做打▲

任何一种艺术品种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上繁荣、传承,拥有固定的听众群,那就总有它存在的道理,戏曲也不例外。一位文艺评论家说过:“年轻人之所以不喜欢传统艺术,是因为他们没走入,没有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美。”或许此番话,说的有他一定的道理。

曾经以往,国内传统音乐受流行音乐冲击最严重的时代是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互联网没有诞生,占据当时话语权的音乐传播方式是唱片业和电视行业。那个年代,代表中国流行音乐标志的“香港四大天王”的唱片销售量达到了白金的旺季,穿梭于各大电视台晚会音乐节目的也是星光璀璨的各路明星。在那个戏曲音乐文化市场至暗的年代,很多从事戏曲行业的职业演员迫于生计纷纷转行,只有那些,从内心深处热爱传统音乐文化的,把演艺生涯视作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一部分演员,还在默默地坚持着。

国粹京剧▲

时光荏苒,岁月穿梭,被誉为中国戏曲剧种“百戏之祖”的昆曲在世纪初迎来了复苏的迹象。

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在此催动效应下,当时昆曲剧目青春版《牡丹亭》在中国高校的热映,受到了新生代大学生的热烈追捧。二十一世纪伊始,随着互联网行业兴起,打破了唱片业和电视行业在音乐传播市场的垄断地位。当下,伴随着自媒体大量兴起,古往今来的各种传统音乐品种纷纷在此领域大显身手,传统戏曲当然也不例外。很多戏曲行业的专家,优秀中青年演员在微博、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平台开设账号,他们在平台上传播戏曲类文化知识,分享自己演出的视频,让广大爱好戏曲的粉丝们大饱耳福。

古风——手绘戏曲▲

上海豫园举行仲春花朝节时,笔者正好去了一趟申城。

虽然只有短短三天,却在天蟾逸夫舞台看了两晚铿锵绕梁的京剧,此行赶巧遇到上海京剧院呈献《梅音慧心》田慧专场,看了《凤还巢》和《穆桂英挂帅》。田慧是风华正茂的上海京剧院拔尖人才,专工梅派青衣,拜梅兰芳之子梅葆玖为师,是梅派嫡传弟子。

大家都说戏曲没落式微,当下的京剧铁粉肯定没有梅兰芳时期多和牢靠,即使是《梅音慧心》如此精湛的演出,天蟾这一中型剧场也没爆满,但观众超过八成,已经很不错。看了两晚高水平,近乎完美的演出,我对地方戏曲的前景有些改观,很赞同上戏副院长张伟令所说的,地方戏曲会在中国传承下去,但必须朝精致化发展,方能留住观众。

京剧凤还巢▲

看一看演出阵容,一出《穆桂英挂帅》主要演员10人,行当有青衣、刀马旦、老旦、文武生、老生、老丑、花脸等,可说是生旦净末丑一应俱全。10位演员中竟然有5位是中国国家一级演员,用行话来说都是名角了,其余的不是国家级演员便是优秀青年演员。科班出身不说,还是科班中的拔尖人物,如此阵容,焉能不好看?

除了饰演穆桂英的田慧,饰演寇准的老生陈少云,扮演杨宗保的文武生齐宝玉,饰演王强的花脸杨东虎,还有扮演杨洪的丑角虞伟全是一级演员,而饰演佘太君的国家二级演员胡静的唱腔非常有震慑力,让人印象深刻。演寇准的陈少云是著名麒派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是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京剧《穆桂英挂帅》▲

和我一同看戏的京剧票友陈先生不断赞叹演员身上的戏服精美华丽,单单观赏他们的服饰就已是一种视觉享受。据专业人士介绍,才知道那一套套服饰都价值不菲!单单穆桂英头饰上那对野鸡毛制成的翎,最普通的也要人民币,更别说那些用翠鸟毛或染色鹅毛粘起来的头面(旦角头上的饰物),价格更是惊人。定制一套翠鸟毛头面,其价格是28万人民币,鹅毛虽不似翠鸟毛精贵稀有,却很耗人工,因此一套也要一两万人民币。

漂亮的水钻头面同样价格不菲,揭阳市潮剧票友会会长许绮丽应邀来新饰演《白兔记》中的岳秀英,谢幕时有观众兴奋地冲到她面前,她起初以为对方是被她的演技感动,后来发现对方是对她头上那套水灵灵、亮晶晶的漂亮头面深感好奇。那套头面花了她多人民币,换句话说,她是戴着上千新元的头饰亮相的。

一套头面通常由很多件不同饰物组成▲

难得看到这场演出,我趁机多了解这一行的背景。

原来制作这些道具的手艺人是过去上戏戏服厂员工,年轻时便在厂里学手艺,后来戏服厂因需求减少关闭了,厂里员工都到外头开店继续经营这一行,但随着戏曲演出越来越少,很多店最终都结束营业,很多店铺为了减少开销,跑到住宅区经营工作坊,反正顾客都是靠口碑自己找上门的。

刀马旦头上的翎▲

戏曲演员身上的靓丽,靠精巧的手工慢慢制作出来,价格自然不菲,单单头面就已经如此昂贵,更别说蟒袍和各种戏服上的刺绣,自然是越精致越昂贵。戏曲舞台上的精美是有代价的,搞一台精致的戏曲演出,需要很大投资。

退休名角儿传授毕生功夫。

戏服、服饰、装扮只是戏曲中的一个环节,更大的投资是培养一名好的戏曲演员所须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心血,这部分绝对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笔者参观上海戏曲学院时,看到很多退休名角儿一对一,或一对三五名学生传授自己毕生功夫,便明白要培养一名好的戏曲演员,须要费很多的心思、时间、耐心与爱心,而学生方面也需要有很多的努力、勤奋与天赋。老师们以经典唱段为教材,按照各派的唱腔、做工、身段,让学生们一遍遍地演练,再精雕细琢,由此明白要打造一位名角儿,需要很多很多的投入。

“上戏”的学生排练▲

因此在赏心悦目地观赏一出好戏时,当知那是多么难能可贵,多么的耗费资源与成本的一种观赏体验,绝对来之不易。

少时在江南老家看戏,戏班的演员虽算不上科班,但毕竟是职业戏班,几乎天天演戏,在娱乐媒介相对单纯的年代,声色俱全的戏台便足以吸引大家前去捧场。戏曲电影风行的年代更是孕育不少戏迷,当中一些人不满足于看戏,梦想着自己在台上演戏,这是“明星梦”的另类版本,有同好者纷纷设立业余团体,无论是潮剧、广东粤剧、福建歌仔戏、芗剧、梨园戏、海南戏,乃至京剧、越剧都有业余爱好者组团结社,一时间繁花似锦。

但是热爱戏曲的人就是有一种坚持。不过热爱归热爱,你想演人家未必想看,除非有一定水平。但即便演出够精彩,面对娱乐形式非常多样化的当下,精彩归精彩,有无兴趣才是关键。如果没兴趣,想把人拉进剧场着实难。再者,面对方言几乎荡然无存的大环境,以方言为载体的地方戏难免陷入对牛弹琴的窘境。这些都是本地戏曲工作者面对的真实难题。

戏曲的五彩斑斓▲

笔者认为从事戏曲着实太难了,要搞一台有看头的戏,首先是生旦净末丑各种行当必须齐备,而戏曲对演员的要求更是苛刻,除了要经过专业培训,还要能唱能演,身段柔软做工好,人还要长得标致好看。就算把种种条件凑齐,却又面对观众和市场不断萎缩的残酷现实。面对这一切仍砥砺前行者,其毅力和勇气着实叫人感佩。

《三日梨园侍宴》唐?沈佺期

九重驰道出,三巳禊堂开。

画鹢中流动,青龙上苑来。

野花飘御座,河柳拂天杯。

日晚迎祥处,笙镛下帝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