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豫剧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人民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清代末年,豫剧已流布了河南全省的腹心地域。新中国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遍及河南城乡各地,并流布台湾、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至80年代中期,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跃居全国多个地方剧种之首。豫剧有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等多种地域流派。经常被谈论的有陈(素真)派、常(香玉)派、崔(兰田)派、马(金凤)派、阎(立品)派、桑(振君)派等旦角六大流派;老生(即须生、红脸)唐(玉成)派、唐(喜成)派、刘(忠河)派;小生行当黄(儒秀)派、刘(法印)派、王(素君)派;武生行当流派王(二顺)派;净行李(斯忠)派和丑行牛(得草)派、高(兴旺)派等。流派的出现对豫剧有正面意义,其表演特色是豫剧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豫剧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豫剧的传统剧目有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以宋朝为背景的戏如杨家将和岳家将等题材,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爱情、婚姻、道德伦理的戏。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春秋配》《梵王宫》《三上轿》《黄鹤楼》《三拂袖》《涤耻血》《桃花庵》《对花枪》《天地配》《铡美案》《龙凤令》《玉虎坠》《十面埋伏》《南阳关》《金囍记》《贺后骂殿》《对绣鞋》《天国盛会》《秦雪梅》《三上关》《女贞花》《劈山救母》、《香囊记》又名《抬花轿》)等。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组织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和调整工作,豫剧保护单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源于网络)来源:文旅中国本文来源:光明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968.html